《世法哲言》(八)
雄才之料必当内充其实也,华其外而碎其内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终非栋梁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既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养,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内心空虚,灵魂苍白,这样的人是绝不能成为气候的,外表好看而内境劣昧的人终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业。正如象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实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栋梁之材,因为它会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雄才之料必当内充其实也,华其外而碎其内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终非栋梁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既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养,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内心空虚,灵魂苍白,这样的人是绝不能成为气候的,外表好看而内境劣昧的人终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业。正如象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实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栋梁之材,因为它会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十因】唯识宗所立之十因:一、随说因,语言(能说)乃表明事物(所说)之因,故语言即为随说因。二、观待因,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三、牵引因,种子为能于遥远..
【能熏四义】《成唯识论》卷二载,在熏习法中,能熏之法与所熏之法间必相和合,能熏法始能熏习‘所熏处’,于所熏处中发生种子、长育种子。因此,能熏法的七转识,和所熏法的第八阿赖耶识之间,必须各具四种条件,始能熏习。能熏的七转识所具备的条件为:一、有生灭:有生灭变化之法,始有熏习作用,无..
【因缘果报】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因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宇宙间一切法(所有的事物、现象)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俗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因果表现的..
【性境】唯识宗所立的三类境。即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性境之性,是‘实’的意思,亦可说是现前的实境。性境是实种(色法种子)所生,是以因缘变而变现,不是随第七识的‘非量’认知,或第六识的分别心幻化假设,亦不是已落谢的六尘影子。所以在唯识学上,性境有三个条件:一、为..
【观待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观待,意指相对性、条件性。相对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此条件即为观待因,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手为执物之观待因,足为往来之观待因。参阅‘十因’条。..
问曰: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答曰: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
修行的基本条件一、有一位合格、德行具足、慈悲、智慧、通达佛陀教法的善知识作指导,远离邪友邪见人!二、自己已具足坚定的信心,对因果业报非常明确,对轮回生死的过患产生坚定的出离,确实誓愿终生修持,当生了生死、出轮回苦海,具足坚定信念,对佛法僧(三宝)充满绝对的信心,誓愿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三、..
常常有人问,做居士应该怎么样做呢?那下面有几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做居士应该具足这样这样的条件堪称居士。普天下的居士都是卡在一些小问题上,我们所到之处居士常常问一些小事情,也因为一些小事弄得烦恼不堪。所以我们根本的知见要树立起来。第一个信要具足。这个信不是单单说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信..
在《杂阿含经》卷三三第九二七经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不必谈。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由僧众结集、传流、住持、弘扬,所以..
◎ 大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起挫折,要有所成就很难。所以,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1、要经得起烦嚣人要经得起各种烦恼..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出家的条件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
【见道位无退】 p0641 大毗婆沙论六十一卷十三页云:何故定无退见道者:答:以见道是极速疾道,不起期心道。无容退失如是道故。复次诸瑜伽师,入见道已;名堕法河,堕大法流,堕法波浪,堕法洄澓。尚无暇能起有漏善无覆无记心;况有能起染污心退。如人堕在山谷瀑流,随浪漂溺;尚不能据此彼两岸;何况..
【见道三心智】 p0642 显扬十七卷一页云:论曰:从此无间,无有加行,解脱见道所断随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种类智。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如是烦恼,十种所摄。..
梵语 citta-dharma,巴利语 citta-dham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于小乘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之说中,心法仅有一种,即六识心王;于大乘百法明门论五位百法之说中,则谓心法有八种,即八识。唯一切万有若以色心二法分类时,则总合心王与心..
(菩萨)Svetabhagavatī,胎藏曼荼罗观音院中之一尊也。秘藏记末曰:白身观自在菩萨浅黄色,左手持莲华。
【增上慢与邪慢差别】 p1317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十八页云:问:增上慢、邪慢、俱依未得处起;云何差别?答:增上慢,通于有无处起。邪慢,唯于无处起。复次增上慢,通于已得未得处起。邪慢,唯于未得处起。复次增上慢,于等功德,或胜功德处起。邪慢,都无功德处起。复次增上慢,于似功德,或实功德处起..
【苦义】 p0840 瑜伽六十七卷十四页云:由二种相,显示苦义。谓非有执习气粗重义,及三受所随生等八种苦相转义。
因明用语。于因明对论中,立论者自身,称为自;立论者以外之人,称为他。他,包括敌者(问难者)与证者(证义者)。立、敌对论时,立论者自己认可立论中之条件,称为自许;敌者承认之条件,称为他许。于论式中,宗依(命题所依以成立者)与因(理由)为对论之依据,故以自许、他许为必要条件;宗体(命..
(一)梵语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 paticca-samuppāda 之意译。音译钵剌底帝夜参牟播头。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所..
因明用语。于因明论式中与宗(命题)同一义之品类。略称同品(梵sapaksa);然同品亦包括“因同品”,惟一般多指宗同品。如立“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理由),譬如瓶等(同喻,即由正面来说明之例证)。”之量(论式),瓶之无常与声之无常为同一相似之品类,故为宗同品。宗品之同异,以所立..
又作结婚。结夫妇之缘,即以性结合为基础之两性持续关系。其种类自未开化时代之乱婚、群婚,经过一夫多妻、多夫一妻之型态,而至今日一夫一妻之单婚制度。其他婚姻型态有族内婚、族外婚、掠夺婚、买卖婚、赠与婚等。依民法而言,以男女双方之意愿为基础,而产生共同生活之关系,此系法律所允许之行为。..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