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
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史略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
佛驮跋陀罗(359—429)
佛驮跋陀罗,简称佛驮跋陀,意译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他原是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住劫比罗伐窣堵,因祖父在北天竺一带经商,迁居出来。五岁时,父母相继病故,寄养于舅家。十七岁出家,在诵经时显出异常的聪明,一天读完一个月的功课。受了具足戒后,更加勤学,博通经典,以精于..
贤劫
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希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第九小劫
贤劫中住劫二十小劫,现在之世,时当第九小劫。有四佛出世,即:一、当减劫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二、减劫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三、减劫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四、减劫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
一化五味之教
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槃经中,佛以五味来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槃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一代教
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一叉鸠王
(人名)Ikṣvāku,译曰甘蔗氏。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又名日种善生,释迦种族之祖先也。在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褒多那Potala)城。
一切如来宝
(佛名)胎藏界曼陀罗第六释迦院中之一尊也。左手持莲花,上有如意宝珠。详日本秘藏记,曼陀罗大钞。
一切义成
(佛名)又谓之一切义成就。悉达太子之译名。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刺他悉达,唐言一切义成,旧言悉达,讹也。是世尊之幼名。华严经十二曰:如来于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释迦牟尼。金刚顶经说此菩萨五相成佛之相。..
一心顶礼
(术语)一心头面礼拜也。观音忏法曰: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化
(术语)指如来一代之教化而言。天台观经疏曰:此约一化以明通。【又】一时化益之意。法华玄义一上曰:一期化导,事理俱圆。三论玄义曰: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
一化五味之教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之五时。此五时之教法,托于涅槃经所出之五味喻,谓为五味之教。五味者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如其次第配于彼五时。法华文句六下曰: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也。..
一代教
(术语)释迦如来自成道至灭度一代中所说大小乘之诸教也。止观义例下曰:一代教法,会在法华。
一代五时佛法
(术语)天台宗区别释迦一代之教法,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之五时。四教仪曰: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
七祖佛陀难提尊者《佛祖统纪》
七祖佛陀难提尊者。北天竺人。慧解善说胜服当世。初弥遮迦至其国。望雉堞上金色祥云。叹曰。此下必有大士可为法嗣。乃往寻之。果于阛阓中见佛陀难提。而谓之曰。我师提迦多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曰。我灭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名佛陀难提。于此弘法。难提答曰。我思往劫尝献如来宝座。彼因记我。当..
宝云(宋六合山)[《高僧传》卷三]
释宝云。未详氏族。传云。凉州人。少出家精勤有学行。志韵刚洁不偶于世。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与法显智严先后相随。涉履流沙登逾雪岭。勤苦艰危不以为难。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乃经罗剎之野闻天鼓之音。释迦影迹多所瞻礼。云..
智猛(宋京兆)[《高僧传》卷三]
释智猛。雍州京兆新丰人。禀性端明励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至。讽诵之声以夜续日。每闻外国道人说天竺国土有释迦遗迹及方等众经。常慨然有感驰心遐外。以为万里咫尺千载可追也。遂以伪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发迹长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凉州城。出自阳关西入流沙。凌危履险有过..
教义与经典
基本教义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
僧伽制度
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为 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同时始建僧团。但此时还未制戒,还没有传戒所规定的僧数。根据《毗奈耶》卷一所述,释迦证觉后第13年有苏阵那犯过,始与诸比丘结戒,创制波罗夷(意译为弃,即弃于佛法之外)不共住戒法。以后比丘越..
佛身(buddhakaya)
Foshen佛教术语。原指释迦牟尼之生身。释迦入灭后,其弟子们认为佛陀的特质不止在于觉悟,还应具备多种理想的品质,遂以佛陀能证能显诸法实相之智和所显所证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称为佛身。佛身理论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成佛的意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同样要..
四圣六凡
sisheng-liufan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四圣 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已得解脱的四种圣者。1、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有自觉(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令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自己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三种含义。..
梵网经(Brahmajala-sutra)
Fanwangjing佛教大乘戒律书。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2卷。内容 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
佛所行赞(Buddhacarita)
Fosuoxingzan佛教典籍。又名《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经传》、《佛所行赞经》、《佛本行赞经》、《佛所行赞传》。古印度马鸣著,北凉昙无谶译。5卷。叙述释迦牟尼一生事迹,把宗教故事、宗教理义用诗歌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汉译异本有南朝宋宝云的译本,7卷;另有藏译本..
观无量寿经(Amitayurbhavana-sutra)
Guanwuliangshoujing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
弘安藏
Hong'anzang约在日本弘安10年至乾元元年(1287~1302)间雕造。仅有极少数印本流传,是否刻完全藏,情况不详。
楞严经(surangama-samadhi-sutra)
Lengyanjing佛教经典。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关于此经的译者,有各种不同传说,大多认为译者般剌蜜帝为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
一叉鸠王
梵名 Iksvāku,巴利名 Okkāka。译作甘蔗氏。为释迦族之祖先,居于印度河流域之浮陀落城。[慧琳音义卷二十六] p2
一大藏教
指以释迦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教法,为全佛教之教说,故称一大藏教。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一中):“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历代祖师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 p3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