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坐藤椅前,要将其轻轻摇动,再慢慢坐下,为让小虫先走避。寺里闹鼠害,毁坏衣物,啮咬佛像,弘一法师每天投食两次,人鼠渐能彼此相安。法师西逝前还特意叮嘱人们,焚化遗骸时勿害蚁命。 由法师这一言一行,可见放生护生,不止行于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日组织一批人集中放生,更是体现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行持当中,遇事对境之时是否内心真正慈悲众生,爱护一切生命。 比如:家里来了老鼠,厨房有了蚂蚁,您是讨厌他们,驱赶乃至伤害他们,还是与它们平等相处?又比如:当您看到动物马上要被宰杀,您是无动于衷路过,还是想尽办法解救它们,这一切的细节无不透露了您内心是否真慈悲。下面三则真实的小故事也许对您日常生活中的放生护生能有一些启发: 一、和谐相处的人鼠缘 我叫刘世敏,近70岁了。学佛多年,懂得生命平等,杀生造业的道理。那一年家里不知啥时候住进了一窝老鼠,每天晚上都出来觅食。每天早上起来一看,面粉、大米、老鼠屎满地都是。天天如此,时间一长家里人起了烦恼心,就总想除掉它们。为了避免家里人伤害它们,我说服家人不要用老鼠药,而是买了老鼠粘,当天就把老鼠粘放到了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 第二天,一只老鼠被粘住了脚,我想放走它,可是没想到的是,当我把它放下来后,它却无法走路了,它们实在太可怜了。我对自己的愚痴和无知懊悔不已。 后来,我换了种方式,给它们念了皈依仪轨后,用面盆装了一些地瓜面粉放在角落里供它们吃。这些老鼠好像很有灵性似的,它们把面粉堆成个小山,每天在边上吃,再也不到面袋、米袋里吃了。从此,我的家人也接受了这些老鼠,和老鼠和谐相处了。 二、迫不及待的山鸡 朋友因车祸被拘留,今天到期释放。我开车接了他,并一起去看望他的父母。 当我们来到他父母家时,三、四辆车已经在此等候。大家各自把带来的礼物拿下车。突然,有个人从后备箱里拎出来两只野山鸡,我的心一下子紧张起来,担心这两只山鸡今天中午要遭殃了!怎么办?带山鸡的人我不认识,我贸然救它,怎么向他开口?这位不熟悉的朋友能不能答应?如果不救,眼睁睁地看着鲜活的生命被宰杀,它可是我往昔中的父母啊,于心何忍! 我的心被山鸡牵动着,一直盘算着救下山鸡的办法。 一会儿,带来山鸡的那个人,把两只山鸡随手递给了朋友的母亲,老人转身便把山鸡提进了厨房。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它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我什么也不顾了,掏出钱来,三步并作两步,跑进厨房把钱塞到阿姨的手里,急切地说:“阿姨,这两只山鸡不能吃,您拿这点钱另买些补品吧!”阿姨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我就把那两只山鸡提起来走出门,放到了我的后备箱里。这时,我一颗悬了很久的心,才像石头一样落了地。 开饭了,丰盛的宴席已经淡而无味。我匆匆吃了几口,便起身离开,开车奔向山野…… 所有众生皆有灵性,它们跟人一样有欢乐、痛苦、安详、恐怖,这不,我找到一片树林,解开捆绑山鸡的绳子,两只山鸡便迫不及待地朝天空飞去…… 三、我行我素的蚂蚁 我叫郝雅君,今天想跟大家讲一个我和蚂蚁之间发生的真实的故事。 我家住在二楼,按理说是不应该招蚂蚁的。可是有一天,儿子突然对我说家里有蚂蚁,并且爬上他的床咬了他。我就挨个屋子查看,当我寻找到厨房的那一刻,脑袋“嗡”的一声就大了,整个身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只见顺着厨房的墙砖缝隙,密密麻麻、浩浩荡荡的红蚂蚁大军长驱直入,我的整个后背都好像爬满了蚂蚁,一阵紧似一阵地麻痒。 这时,儿子想要买药杀死它们。我作为一个佛弟子,怎能允许儿子这样做呢?于是,我和儿子商量道:“你给我一段时间,我有办法让它们离开。”儿子半信半疑地同意了我的要求。 看着密麻成排不断涌入的蚂蚁,我立马搬来小板凳坐下来,认真地对着墙上毫无半分停歇的蚂蚁队伍,试着和它们交流,我告诉它们佛法如何好,如何通过学佛离苦得乐不再做畜生异类,诚恳邀请它们和我一起学佛,争取脱离轮回苦海。 我跟蚂蚁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们侵入我的家里并且已经骚扰我儿子了,如果你们不快点儿搬走,他有可能就会杀死你们,你们快点儿离开这里,回你们自己的家吧,否则就会没命了!”。絮絮叨叨说了半天,蚂蚁依旧我行我素。但我没有灰心,一直坚持为蚂蚁诵经回向,同时,我还和儿子商量,要好好注意卫生,把吃零食、吃饭掉的渣渣及时清理干净,就这样彼此相安无事地过了一段时间。 一天吃饭的时候,儿子忽然对我说:“好像家里没有蚂蚁了,好久没见它们的踪影了。” 蚂蚁就这样神奇地从家里消失了,我在欣喜的同时也暗暗祝福它们平安吉祥! 编后语: 众生皆有灵性,人与动物的聪慧程度虽异,对死亡的怖畏则一。放下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施以众生慈悲方便,众生也会投桃报李,不来搅扰。 放下一点世间上的面子,随缘救渡于临砧近鼎之际,那回归山林的自在,实在值得。为善或为恶,因缘成熟时自食其果,因果可曾饶过谁,又曾亏过谁? 遇事多一份慈悲,少一分戾气,如果是您遇到类似情形,您会参考她们的做法吗? 文:刘世敏/吴红霞/陈宥名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相关推荐

放生得智:55.救蛇证道孙真人《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五章放生得智】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原文】55.救蛇证道孙真人孙真人思邈,住世时,山行,见村民击一蛇,力救之,放水中。后默坐间,一青衣来请,随之行,至其家,则世所谓水晶宫也。王者出,延..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从,很难确定,原因是个人的力量有限,对人生的认识亦不够,对人生世界所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实在不易解决,所以应有一个信仰的对象,那 面对现实社会,会更理智更有信心,不致於傍徨歧路,不知如何是好。有些人认为人生不需要有什 信仰,只要信仰自己就好;那些信仰神灵,..

海涛法师:佛陀的慈悲与给孤独长者的诚心供养
给孤独长者的故事。这个给孤独长者的全部财产有五亿四千万,他到王舍城碰到佛陀以后就发愿,回家盖个大精舍,让佛陀跟僧团转法轮。结果找到祗园太子,祗园太子就把地卖给他,但是树太子自己送。精舍盖好以后,佛陀带着僧团到舍卫城来弘法。给孤独长者家里很高有七层,经常请出家人包括佛陀来他家应供给..

真圆法师:佛法是指导生活实践的真理智慧
佛法是真理智慧,释迦牟尼佛证悟此真理体系。设若释迦牟尼佛没有证悟佛法,佛法真理依然恆古常尔。牛顿三大力学定律是牛顿发现的,设若非牛顿发现,马顿发现可以不?驴顿发现可以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人都可以。三大力学定律在狭义宇宙中是公理性规律,并不因为是牛顿发现的,就可以理解为牛顿发明的。同..

99条生活秘笈让你更健康
人应该怎样生活才会更健康、更快乐?这是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为此,《泰晤士报》邀请十个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位专家提出十条生活建议。这一百个生活“秘笈”代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生活趋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身体保养 1、结婚并长久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统计数据表明,单身男子比那些家庭关系..

真圆法师答:父亲生西后帮忙穿过衣服是否可以?
问题补充:顶礼真圆法师!弟子在父亲生西后帮忙穿过衣服。请问之后是否可以在佛前进香礼佛做功课?有的师兄说不可以,要在火化回来后用大悲水洗过手才可以在佛前敬香礼佛。不知是否真的要这么做?可弟子没有应该怎么办?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弟子已经在佛前敬过香该怎么办是否有什么法可破?在七七间还不可以..

真圆法师答:没有皈依是否可以念金刚经,请法师开示
顶礼真圆法师!阿弥陀佛!信女知自业障重,听同修说礼念地藏经消业障,家中可否放地藏菩萨像?家里没条件设有佛堂,可想在家念地藏经,经同修介绍请了地藏王菩萨像,在菩萨像前礼念地藏经,首念大悲十小咒,结束于回向皈依。没有焚香,菩萨像也没有开光,这样是否可以?我该怎样做妥当?还有我爱人他没有皈依是否可以..

觉真法师: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白头携老;娶回来,终身不二。所以,古时候,数代同堂,儿孙绕膝,瓜瓞绵棉,天伦共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形态的多元..

智敏上师:辨别真假僧人的标准是看他是否持戒
【问】现在有很多穿着僧服的人会做一些人们印象里僧人不该做的事,人们很难分清这些人究竟是真僧人还是假和尚,请问师父,判断僧人真假的标准是什么?对这样犯错的僧人,佛教内部有没有自我净化的机制去处理呢?【智敏上师】真假标准是:思想知见是相信因果,进一步了解缘起性空的,行为是不伤害众生的..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问:请教是否有这么容易往生的佛净土? 「佛子,譬如明镜世界月智如来,常有无量诸世界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化现其身,而来听法。广为演说本生之事,未曾一念,而有间断。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得往生,彼佛国土。」(《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节选)「『若有众生,闻其佛名,必..

大安法师: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
问:法师慈悲,我们常听您讲念佛要感应道交,到底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大安法师答:我们讲念佛法门的奥妙,理则是感应道交,这是这个世间上,这个法界当中,最深邃的心性上的学问,属于这种悟境的范围,不是属于第六思维逻辑范围。就是用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心,这叫“能感之机”。法界存..

智敏上师:智敏法师答:祈请敏公上师慈悲除疑
问:有同修读《法华》有感,叹言佛一生说法均为实无权,因弟子心量不同而分权实。另有同修按天台判教分权实。祈请敏公上师慈悲除疑。智敏法师答:对通学之士,佛说一贯,但初学浅根,不易通达。依文判权实,对机说法也。..

大安法师: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佛说八大人觉经》这是第七——出家梵行觉。欲界众生对五欲的危害可谓刻骨铭心,整个身心都是欲望的表现形态,每天欲望之火在内心沸腾!不要以为欲望是幸福之源,要观照它苦难的本质。..

香隆立嘉措:用真心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空性起修 正确的学佛观点之十五
香隆立嘉措:用真心于日常生活中如何配合空性起修 正确的学佛观点之十五既然已经知道每一个人自己的心就是本自具足的佛性,但又有人说真心到底长得是如何的一幅模样呢?其实真心乃无形、无相、无性、无质,如果真心有办法可以用文字比拟或言语举义,那此心已失其纯真,但对于出初入学者应该如何给予方便..

降伏内心淫念欲望的方法
降伏内心YIN念欲望的方法降伏内心淫念欲望的方法 有一次,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阇在婆磋国游化,住在首府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的住处拜访,看到瞿师罗园中,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的问: 「婆罗陀阇!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慈悲是转化瞋恨最大的动力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慈悲是转化瞋恨最大的动力佛教一直强调从慈悲喜捨做为下手之处,理论上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可是也常常有人问我,当他们情绪烦恼来的时候,那个慈悲心就消逝不见了,而且一切的功力再也使不上来。因为这个时候,它已经被整个瞋恨心所占据了。瞋恨心也是三毒之中伴..

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都说善有善报,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小乘、大乘,显宗、密宗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因为层次不同,所以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在小乘里讲,因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

什么是放生感应
放生不仅能够让我们的灾劫和苦难得到化解,也能够为我们破除心中的怨恨和痛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且通过放生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定力和信心,使我们在面对任何诱惑和困难时都能快速的克服并保持本心。那么什么是放生感应呢?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则指一切人命..

五官看你是否长寿?
从人体五官看面相,怎样才可以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不是长寿样呢?难不成浓眉大眼、长得清秀的人就较为长寿?长寿有哪些标准呢?具体关于什么样的人会长寿的秘密,下面就为大家揭晓一下。● 齿齐坚固者长寿齿与长寿牙齿的健康与否,直接观察出肾气的强弱和骨气的充沛与否。太乙照神经中说齿排齐坚固者,为长寿..

宗舜法师:慈悲心是否会转化为执着呢?
信众问:我见众生或知众生苦,容易流泪,那种流泪悲咽,不够淡定,特别容易动容。慈悲心是否会转化为执着呢?宗舜法师答:女性往往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这其实是一种过去生中熏习而来的慈悲心,男性这种情况稍微少见一点。一般而言,女性感情比较细腻。但是,慈悲心肯定不是偏执,慈悲心也不是表现在流..

宗舜法师:对着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佛号是否合适?
信众问:今天行脚芦花庵,看见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念阿弥陀佛佛号是否合适?宗舜法师答:十方诸佛成佛的时候,所证得的法身是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药师佛,药师佛就是毘卢遮那佛,他们本来是平等无异,只是在报化二身上有一些差别。所以,你见释迦牟尼佛念..

静波法师:慈悲心现前,要去帮助众生的是菩萨
大家想想看,因为我们慈悲心现前了,所以我们不会灰身灭智,不怕吃亏受委屈,而是要面对、担当、锻炼:我要去帮助众生,这是菩萨!大菩萨会倒驾慈航,像观音菩萨虽然已经成佛了,名字叫正法明如来;因为大家喜欢观音菩萨,于是观音菩萨留惑润生,示现没有成佛的样子,幻化各种身形,同大家广结善缘,度..

圆因法师:普劝放生
一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所造的恶业已无穷无尽,更何况累劫多生。所以,当我们体认到自己是个十足的业障凡夫时,便当深自惭愧忏悔,努力‘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二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告诉我们:‘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所以学佛的人一..

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居士:请问师父,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大安法师:首先我们要认知到凡夫众生都是烦恼重重的,每天妄想杂念纷飞,我们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诸多的无明烦恼,一定会驱使吾人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正因为我..

大安法师:挪用善款应急生活算犯偷盗戒吗?
大安法师:挪用善款应急生活算犯偷盗戒吗?居士问:弟子每月都会代收善款,有时还挪用一些善款来应急生活需要,不过弟子会在期限内归还款项,请问弟子是不是犯上了偷盗戒?法师答:这种行为倒是没有犯偷盗戒,因为你拿款项善款去应急生活,心里标心要还的,你没有盗心,所以构成不了偷盗戒。但这是一个..

智海法师答:请师父慈悲开示“上善若水”。
智海法师答:上善若水,仁者智者见解不同。从我的体会来说,什么叫上善?用佛法来理解,什么是上善,那就是菩提心所摄持的善,空性慧所摄持的善,解脱心所摄持的善。如果用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来理解它,一个水呢,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众生,离开水呀人都没有生命。所以,我们一切众生离开菩提心都不成其为诸佛菩萨了..

明海法师:寺院生活仪轨的意义
(2007年7月19日晚于观音殿前)各位营员: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寺院僧俗大众,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四届,今年是第十五届。每次开营之前,都要跟大家讲一些在寺院生活的仪轨。所谓寺院生活的仪轨,很多方面涉及到身体的姿势、身体语言,有一些涉及到我们的讲话。我们现在学这些东西有..

明海法师: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
在生活中观自在《心经》与生活禅明 海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识不二,总之,存在(生活)与超越(自在)不二,这是《心经》的主旨。生活禅与《心经》表达同一个主题:在生活中观自在,实现自在。一、《心经》的精髓是生活与解脱不二。《心经》简短的260字..

明海法师:生活中要用耳朵去修行
我们在禅堂的静坐,在修行时间的分配上肯定是占少数,更多的时间在生活中。我们在生活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断地和六尘发生接触,内心的念头不断地生生灭灭,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如何落实禅修呢?我们在生活中修行,首先可以直接进入的一个法门就是听,用耳朵听。我们要学会听,学会听禅。前不久,我..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