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世曾经向司马温公学习,请求尽心行己的要领,司马温公教他:「心存诚敬,而且从不妄语下手!」」
(评)妄语这一件事,非常不易革除。在有关系的地方撒谎,还是有心欺骗别人,甚至平常谈及最没要紧的事,也偏带几分虚头(假话),心里想无所谓,不知不觉嘴里就说出妄语。如果不是曾经确实下过工夫,实在不容易避免妄语。(《德育古监》第一二六页)
刘安世曾经向司马温公学习,请求尽心行己的要领,司马温公教他:「心存诚敬,而且从不妄语下手!」」
(评)妄语这一件事,非常不易革除。在有关系的地方撒谎,还是有心欺骗别人,甚至平常谈及最没要紧的事,也偏带几分虚头(假话),心里想无所谓,不知不觉嘴里就说出妄语。如果不是曾经确实下过工夫,实在不容易避免妄语。(《德育古监》第一二六页)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由于身造者三: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由于口造者四: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七、两..
五戒者,戒为戒止不为,五戒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饮酒以其过在纵逸狂乱愚痴不明也。五戒之上四戒,皆与十善中同。但五戒仅粗能束身,不同十善,惟人能持五戒,不堕三途,是又善之最初步矣。..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今所以次三归而明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
戒由性遮二义上,分之为二:一、性戒 杀、盗、邪淫、妄语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受罪。二、遮戒 饮酒等戒是也。若饮酒则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而使不饮之,饮酒之性,固非罪也。..
十戒者,沙弥所持之十戒也。一、不杀生六、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二、不偷盗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三、不淫 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四、不妄语九、不得非时食五、不饮酒十、不得蓄钱金银宝物
式叉女六法者:一、染心相触不得犯四、小妄语不得犯二、盗人四钱不得犯五、非时食不得犯三、断畜生命不得犯六、饮酒不得犯
三藏法数云五戒:一、不杀戒 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 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 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
法界次第云:十善者,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 一、止 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 二、行 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所谓十善者:一、不杀生 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意,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二、不偷盗 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
【十善业】指身口意三业中所行的十种善行为。称为十善,又作十善业道。此十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善业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善业即不贪、不嗔、不痴。..
【十恶业】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此十不善业道有身、语、意三方面,身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语恶业即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业即贪欲、嗔恚、愚痴。
【三业】业为造作、行为,行为有身、语、意三行,此三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称为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偷盗、邪淫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二、 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两舌、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
华严孔目云二戒:一、性戒 谓杀盗邪淫妄语,此四性自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得罪,是名性戒。二、遮戒 遮即遮止,谓饮酒多有过失,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令不毁犯,乃能守护余之律仪,是名遮戒。..
发相有善根发相及恶根发相,善根发相又有二种:一、外善根发相 所谓不杀盗淫妄语绮语,不贪色声香味触法,不求三界报,不乐五欲乐。身口七支,恒沙烦恼,皆能止息。及其他六度十度四摄万行等,一切无尽善行。二、内善根发相 所谓不贪嗔痴慢疑恶见,不起喜怒哀乐等心,不随六情根,不执七识我意地。一切..
【口业】身、口、意三业之一,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见三业条。
【五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 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见《俱舍..
【不妄语】妄语为十恶业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等,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不妄语与妄语相反,为十善业之一。参阅‘十善业’条。
【故思所造业】指故意所作之身语业,与‘不故思业’对称。又作故作业、故思造业。全称故思所造业。略称作业。意即对一事之须做与否,先加审虑,若决定应作,方始发动身语而作,此种作业,即称故思业;反之,不觉而作之业,称为不故思业。《瑜伽师地论》卷九十载:‘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
【受所引色】为十一色法中的法处所摄色之一。受是领受的意思,指领受师教(即戒);引是引取的意思,盖戒是色法,所受之戒,即名受所引色。受所引色亦名无表色,此有二义,一者在小乘来说,依身、口七支(即身之恶业杀、盗、淫为三支,口之恶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为四支,合为七支)表色所起,为四..
【恶】为三性之一,相对于‘善’、‘无记’,与‘不善’同义。即能招感苦果或可厌毁的不善法,及恶思之所作。其性质包括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能障害圣道等。《俱舍论》卷十六载︰‘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诃厌故,此行即恶,故名恶行。’。善,即所有善界之善行。反之,恶,..
【妄语】十恶之一,又作虚妄语、虚诳语。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是比丘具足戒以外的微细行仪。比丘所应守之二百五十戒,配以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合成一千戒,各有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贪嗔痴三毒及等分之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
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