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同样是父母所生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差别那么多?
答:不同的因缘时机,所招感来的孩子就不同,所以有的大儿子很孝顺、老二就很叛逆,了解就好,了解了就多修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帮父母消业障。

问:同样是父母所生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差别那么多?
答:不同的因缘时机,所招感来的孩子就不同,所以有的大儿子很孝顺、老二就很叛逆,了解就好,了解了就多修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帮父母消业障。
僧祐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律学大师,也是古代杰出的佛教文史学家。他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专区邳县),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俗姓俞氏。幼小时随父母入建初寺(当时在建业城内)礼拜,欢喜踊跃,就不肯回家。父母依从他的愿望,允许他在寺内出家,奉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时,又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法达 (昙摩..
行施能积世界无量福业,故多行施舍,为修世间之福。但如由我慢心而行施善,则一往正是阿修罗因。行施固善,然其差别宜知也。
大毗婆娑论,具明四禅之中,各有三种差别:若与出世智慧相应,名无漏初禅等。若与五支四支等功德相应,名为净初禅等。若与各各自地烦恼相应,名为味初禅等。
或有分为三世间者,谓一切有为法,有三种分类: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十界之五阴,各各差别也。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众生,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三、国土世间 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也。..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女共集,识未来投;或识既外投,男女不集,则不成胎。若女人无欲,男子欲盛;或男子无欲,女人欲盛,亦不受胎。又男子无病,女人有病;或女人无病,男子有病,亦不受胎。法苑珠林云:若父母福重子福轻,亦不得入胎。若父母福轻子福重,亦不得入胎。必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一切法不生】指谓一切真实之法,乃超越相对的差别界。以其为‘绝对’,故不生不灭,此是不变的理法。
【八义证有本识】本识指第八识,谓第八识为生起一切善恶诸法的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以八义证明有此第八阿赖耶识,此八义为:一、依止执受,指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二、最初生起,指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三、有明了性,指此识于一..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一切智】 p0002瑜伽三十八卷一页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
【一切种识】 p0004成唯识论七卷十六页云:论曰: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能生自果功能差别。此生等流异熟士用增上果故;名一切种。除离系者,非种生故。彼虽可证;而非种果。要现起道,断结得故。有展转义,非此所说。此说能生分别种故。此、识为体;故立识名。种离本识,无别性故。种识二言,简非种识。有..
【一切自体】 p0006世亲释二卷九页云:一切自体者:谓趣趣中同分异分种种差别。
【一百八种爱行】 p0010瑜伽九十五卷九页云:此五种爱,自性差别。由有所依内处别故;说十八种爱行差别。于其外处,当知亦尔。此差别者,谓如于彼内六处中,计我起慢。如是于色,计为我所,而起于慢。谓于此色,我自在转。如是乃至于诸法中,计为我所,而起于慢。谓于此法,我自在转。余随所应,如前应..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心地观经卷二] p11
云何病行差别?此有七种,谓贪行、瞋行、癡行、慢行、寻思行、等分别薄尘行,补特伽罗差别故。
遍知等门者,谓若处显示依真实相宣说遍知相义,永断相义,作证相义,修习相义,即此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义,能依所依相属相义,遍知等障碍法相义,遍知等随顺法相义,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义,此亦如爱味经广说。真实相者,谓取蕴所摄苦谛相。遍知相者,谓即于此有味等如实知。永断相作证相者,..
辩才无碍解者,谓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诸法差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如是等,若于此中通达无碍,名辩才无碍解。
复次即善不善业处差别、事差别、因差别、异熟差别、品类差别等,皆不可思议,由即此业处差别等,无量无边难可思议故。处者,谓住如是处造如是业,或于城邑或于村落如是等。事者,谓所依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因者,谓善不善根如其所应。异熟者,谓异熟内身。品类者,谓种种差别无量品类。又有种种外..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者,谓知此烦恼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现法过,能生..
四念处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一、观身不净 身念处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微之净处,故身观不净也。又..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尘戒。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尘戒。三、道生律仪 谓无漏戒。
宗鑒录云。禅僧行解有十。一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二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三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四因差别问难种种诘责能断他疑。五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不见一法能为障碍。六于逆顺境尽识得破。七心境起时了知起处不为生死根..
南山钞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发了。礼绕三宝。拜谢大众。及二师已。然后在末座坐。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拜。贺悦其道意。此亦如儒礼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凡冠日。见母母拜。见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为礼。今人子出家事佛剃发为礼之始也。父母设拜。以其出世而为礼。抑又拜其法服戒体故..
大乘之人,信世间种种差别之现相,其本体一如平等,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虽本平等,然随种种殊缘,能成一切差别之相。故此平等恒一,即是差别万殊;差别万殊,不异平等恒一。总而言之,皆是一心,皆是一心万用而已。大乘之人,信得此理,对相不背真,对真不舍相,不偏不执,恒行中道。此大乘之大略也。..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经中说: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
佛土在经论中有时也叫做佛刹、佛界、佛国、净刹、净界、净国、净土等。随着大乘教义的开展,佛不仅在本世界有,而且在十方世界都有;佛的体性也有二身、三身等分别,所居的刹土体性也随着不同。因此,关于佛土的差别,体性,分量,处所,共与不共等法门分别也随着展开了。佛土的差别和佛身的差别有紧密..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者同相,二者异相。一、同相者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一、自体相熏习者 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
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一、五阴世间 又名五众世间,十界五阴,各各差别,名为五阴世间。二、众生世间 又名假名世间,假五阴和合之上,名为众生者,上至佛界,下至地狱,各各差别也。三、国土世间 又名器世间,众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别者,是五阴中假立于色阴之上者。千如各具三世间,..
三智者: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