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道人告诉富翁:「他杀业太重,灵窍没有开!」
于是,富翁全家人便开始戒杀。
有一天,富翁外出,看到有人要杀一条白花蛇,富翁出钱劝他放生。
当天夜晚,富翁梦到一位身穿花衣的人来致谢说:「承蒙您的救命大恩,我特地帮助公子读书成名!」
后来,富翁的儿子吐出数斗黑水,变得非常聪明,年轻时便荣登甲榜。(《杀生放生现报录》、《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十八页)
有一位道人告诉富翁:「他杀业太重,灵窍没有开!」
于是,富翁全家人便开始戒杀。
有一天,富翁外出,看到有人要杀一条白花蛇,富翁出钱劝他放生。
当天夜晚,富翁梦到一位身穿花衣的人来致谢说:「承蒙您的救命大恩,我特地帮助公子读书成名!」
后来,富翁的儿子吐出数斗黑水,变得非常聪明,年轻时便荣登甲榜。(《杀生放生现报录》、《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十八页)
道生,一般称为生公,是晋宋间的义学高僧。本姓魏,钜鹿(今河北省钜鹿县)人,寓居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幼而颖悟,依竺法汰(320387)出家,随师姓竺。披读经文,一览能诵,十五岁便登讲座。到受具戒之年,便以善于接诱见重当世。中年游学,广搜异闻。晋安帝隆安中(397401)入庐山。常以慧解为入道之本,..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
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随有应见清净三业之机。而得乐免苦者。即便为现端严相好。及妙音声平等三念。与乐拔苦之缘。故次慈悲而辩相好八音三念处也。今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鉴日..
【一向趣寂声闻】 p0010瑜伽七十六卷十一页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
《净土慈悲集》,原作三卷,现存上卷。是中国唐代的净土学者慧日(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680~748)所著。慧日提倡净土法门,与善导、少康并称。他生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出家受具戒后,慕义净之风,西游印度,遍礼佛迹,寻求梵本,并参访善知识。当时印度流行阿弥陀佛的信仰,慧日见闻彼地学者之盛赞..
三句密教宗纲不外三句:一、菩提心为因 依菩提起大悲,故菩提心为因。二、大慈悲为根本 依大悲起妙行,故大慈悲为根本。三、方便为究竟 有妙行圆果德,故方便为究竟。
【他受用土】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之一,又称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实报土,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住。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四土’条。..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1、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槃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2、正行和杂行。正行见五正行条,杂行见五杂行条。
1、贪病、嗔病、痴病。贪病是贪心的毛病,修不净观可治;嗔病是嗔恚的毛病,修慈悲观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修因缘观可治。2、谤大乘、五逆罪、一阐提,这是属于难治的三病。
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之如父母兄弟姐妹,常起与乐拔苦的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
指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都有伟大的悲心,但是观世音菩萨是慈悲门之主,故独得大悲的称呼。
三种慈悲之一,即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甚至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之心。
神僧传说: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名数)一、色光,为佛身所发之光明,眼可见者。亦名身光。二、心光,为佛心所发之光明,常照护众生者。往生论注谓之智慧光。六要钞三末曰: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相心想,其体各别。只就义门,宜得其意。以佛慈悲摄受之心所照触光名心光,是念佛行相应佛心。其佛心者,慈悲为体。(中略)是故照触称..
(术语)五停心观中第二为慈悲观,是使多瞋之众生修慈悲而对治瞋毒也。而行之之境分为七种,以三乐与之。是曰七周行慈。周者周遍,于怨亲周遍平等也,又周遍而行之也。七境者,一、上品之亲,二、中品之亲,三、下品之亲,四、中人非冤亲,五、下品之冤,六、中品之冤,七、上品之冤也。三乐者,上乐中..
(行事)妙法莲华经八卷,讲八座称为八讲。朝夕二座,分为四日。三宝感应录中曰:释慧明,不知何处人,颖悟佛乘,讲法华经。入深山,坐于石室讲经,有光明渐近窟前,是天人也。自称吾是猿猴群中之老弊盲者,闻公讲因生于忉利天,思师之恩,故降临于此,愿闻讲说。明云如何讲说?天曰:吾忽忽欲还天,师..
(名数)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仪轨说,持诵者当具八方便。颂曰:净浴着净衣,涂香严身体,归命念真言,至诚恭敬礼,焚香忏诸罪,随喜及难请,回向发弘誓,深起大慈悲,如此八方便,勤行勿遗忘,然后净三业,依法作持念。..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
(动物)梵云臊陀。或云叔迦Śuka,能作人言。见名义集二。
(名数)菩萨以圆融中道之妙观,通入常住之实际理地,故立此立此十门。一、慈悲普,菩萨于一念中,遍观十界之善恶苦乐,起慈悲与拔之想,普使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故名慈悲普。二、弘誓普,菩萨于四谛之境,发弘誓愿,若见苦谛逼迫楚毒之相,则缘此起誓,故言未度者令度。若见集谛迷惑系缚甚可哀伤..
(杂名)谓为十万之普贤菩萨。普贤者,华严经中慈悲门之菩萨也。
明州天童密庵禅师。名咸杰。生福州郑氏。自幼颖悟。出家为僧。遍参知识。后谒应庵于衢州明果。应庵孤硬难入屡遭呵叱。一日应庵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未几辞去省亲。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项门。相从今四载。微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
愿证姓李字大猷。姑苏人。母陶氏祷观音大士而生。幼即颖悟异常。学佛于顿觉兰若祝发受具。与僧法秀游得友益焉。谒南京净觉法师。师曰。子才锐甚宜留意文学。他日期子弘宗扶教也。于是竺坟鲁典无不研穷之。著为文辞森然有奇气。出世水西寺迁吴兴之道场。退居武康山中。著观幻子内外篇。以合儒释一贯之妙..
梁高祖武帝。讳衍。字叔达。兰陵人。仕齐封梁王。受齐禅。慈悲忏法 梁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于帝求拯拔。帝阅佛经为制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僧忏礼。夫人化为天人。空中谢帝而去。其忏法行于世。曰梁皇忏金山水陆大斋 初梁帝梦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
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鉴日..
释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业。幼而颖悟。早有出家之心。二亲爱而不许。密为求婚将克娶日。秀乃间行避走。投蒋山灵耀寺剃发出家。及年满具戒业操逾坚。禀访众师搜检新异。于是大小兼明数论精熟。尤善大小涅槃净名波若。及讲筵一建。辄王俟接驾。负帙肩随为人神彩细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隐并见披释..
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学年出家。偏业阿毗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凌夷。婆罗静洁身..
释行等。姓吉氏。冯翊人。十二出家。与会公同事总师为弟子。服章粗素立性铿卓。登听净影远公涅槃。伏读文义。时以荣之。相从讲说百一十遍。中逢阻难必预先知。或闻异香或感怪梦。幢折盖翻以为标据。即令大众同念般若。所有魔事无何而退。故每讲后常礼佛名及读华严。以为消障之本也。又与玄会同住慈悲。..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