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史略此宗初祖龙树。是释迦牟尼灭后第一个重要的大乘佛教学者。其《中论..
贤劫
现在之世,时当贤劫。谓此劫大千世界初欲成时,大水弥满,有千枝莲华出现,金光普照。净居天见,乃曰:希有此瑞!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遂以此劫,号为贤劫。释迦牟尼佛,乃贤劫第四佛也。
第九小劫
贤劫中住劫二十小劫,现在之世,时当第九小劫。有四佛出世,即:一、当减劫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二、减劫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三、减劫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四、减劫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
一念业成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一佛净土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义成
(佛名)又谓之一切义成就。悉达太子之译名。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刺他悉达,唐言一切义成,旧言悉达,讹也。是世尊之幼名。华严经十二曰:如来于四天下中或名一切义成,或名释迦牟尼。金刚顶经说此菩萨五相成佛之相。..
一心顶礼
(术语)一心头面礼拜也。观音忏法曰: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僧伽制度
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为 陈如等五人三转四谛法轮,同时始建僧团。但此时还未制戒,还没有传戒所规定的僧数。根据《毗奈耶》卷一所述,释迦证觉后第13年有苏阵那犯过,始与诸比丘结戒,创制波罗夷(意译为弃,即弃于佛法之外)不共住戒法。以后比丘越..
佛身(buddhakaya)
Foshen佛教术语。原指释迦牟尼之生身。释迦入灭后,其弟子们认为佛陀的特质不止在于觉悟,还应具备多种理想的品质,遂以佛陀能证能显诸法实相之智和所显所证的法理及其所修福德等为佛身;亦有以佛陀所说教法和所制律仪称为佛身。佛身理论的实质是如何评价成佛的意义。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同样要..
四圣六凡
sisheng-liufan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或称十界。其中四类是圣者,六类为凡夫,故称四圣六凡。四圣 超出欲、色、无色三界,脱离生死轮回,已得解脱的四种圣者。1、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有自觉(自己已经觉悟)、觉他(能令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自己的觉悟达到了究竟圆满)三种含义。..
梵网经(Brahmajala-sutra)
Fanwangjing佛教大乘戒律书。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2卷。内容 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
佛所行赞(Buddhacarita)
Fosuoxingzan佛教典籍。又名《佛本行经》、《佛所行赞经传》、《佛所行赞经》、《佛本行赞经》、《佛所行赞传》。古印度马鸣著,北凉昙无谶译。5卷。叙述释迦牟尼一生事迹,把宗教故事、宗教理义用诗歌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在印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汉译异本有南朝宋宝云的译本,7卷;另有藏译本..
观无量寿经(Amitayurbhavana-sutra)
Guanwuliangshoujing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未发..
毗婆尸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此由释尊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毗婆尸,为七佛首。以赞弗沙精进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过九十一大劫也。..
迦叶波
【迦叶波】此云饮光。二万岁时,出成正觉。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种观世。故大论云:一者观时,人寿百岁,佛出时到。二观土地诸国,常在中国生故。三观种姓,刹利种姓势力大,婆罗门种智慧大,随时所贵,佛于中生。四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摭华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运,立此嘉称。发轸云:本起经翻释迦为能仁。本行经译牟尼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从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长水云:寂者,现相无相。默者,示说无说。此则即真之应也。能..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姓刹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曜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
佛本行集经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隋代开皇七年到十一年(587~591),阇那崛多译,僧昙、费长房、刘平等笔受。原有彦琼制序,今不存。本经是以昙无德部所传的佛传为主,集合摩诃僧祇、萨婆多、迦叶维(一作迦叶遗,迦叶惟)、尼沙塞(一作弥沙塞)四部所传,以及《譬喻经》等异说而成的一部综合佛传,并以昙无德部的《..
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的心情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 平声缓念,即平声静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就是念佛号时声音略高一些。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两会都是缓念,此言非缓,就是不再太慢,稍快一些,故言非缓;但..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此又称为十二因缘有支,十二缘生,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以此来解释人生痛苦烦恼的起源,及生命流转的因果。阿含经中所称的十二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据《长阿含·大缘方便经》所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
中道
【中道】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说的中道,指的是远离苦行与欲乐两种极端的修行的方法。《过去现在因果经》谓:‘尔时世尊,语憍陈如言,……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者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
二十五菩萨
指拥护念佛行者之菩萨。十往生经说: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遣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普贤菩萨、法自在菩萨、狮子吼菩萨、陀罗尼菩萨、虚空藏菩萨、佛藏菩萨、菩藏菩萨、金藏菩萨、金刚藏菩萨、山海慧菩萨、光明王菩萨、华严王菩萨、众宝王菩萨..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十念
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十念往生
观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诸恶业的凡夫,在临命终时,若遇到善缘的相助,急念十声的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十甘露王
阿弥陀佛的别名。
十甘露明
即阿弥陀佛之大咒,咒中阿蜜利多(义即甘露)的句子有十个,故名十甘露明。
十二光佛
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光明尊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