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尊敬的大安法师!阿弥陀佛!两个月前,念佛越念越灰心,沮丧.觉得西方门槛太高,自己烦恼粗重,念不到功夫成片.在这种心态下,听到法师您的开示,信心增长,这几天一直在听马来西亚法宣法师的开示,信心大增.但同时也出现负面问题,发现似乎每个法师讲的都不同,净宗祖师的理论似乎也有所不同.所有的善知识都讲净土,但讲法,指引的路似乎都不尽相同.一直依着老法师学,但现在怕听到功夫成片,伏烦恼之类的话,怕又生挫败心.于是心中迷惑,到底自己要选哪条路?怎样去走?靠佛力,靠自力,靠自他二力的路有何不同?我自己心中迷茫,缕不清思路.于是在善知识身上区别来区分去.在文字上也执来著去.不知如何是好.大安法师答:就这段哦,看来你的想法还挺多。我们说净土法门的信心建立你不要老是听这个法师讲那个法师讲,你要听佛怎么讲,听祖师怎么讲。所以我们所讲的一切都要让你回归到圣言量,让你回归到祖师的思想里去。所以你不要在世间的哪个法师讲的东西去执著来执著去。你一定要掌握你判断是非邪正的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就是圣言量,佛讲的是可靠的。跟佛不相应的,不一致的就是不可靠的。你翻开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有哪个说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哪?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无量寿经》在告诉我们一个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只要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十力、无畏种种功德,他愿意往生他就是地狱境界现前他都可以往生,没有谈定或神通。中品下生是一个世间的善人,从来没有修行过佛法,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讲阿弥陀佛的净土他马上相信,屈伸臂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没有提功夫成片问题。乃至于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你除非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呐!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你说,有什么门槛啊?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能去呀。《净土圣贤录》列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呐,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能去得了吗?他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只要你愿去,就是具足信愿,然后你就是念十声,你都能去,这有什么门槛。所以你这个自己,你就是看的太多了。今天就听那个法师讲,明天又听那个法师讲,这个又看看,那个又看看,你就一头雾水。所以告诉你,如果你要踏实点,你就专门看印光大师的好了。印光法师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我们现在的法师,包括我在内,我也没有福德智慧让你对我产生极大的信心,我也谈不上善知识,啊。我可以给你介绍善知识,介绍印光大师,你就听他的话。实际上我们所讲的一切东西都是从祖师里面出来的,我们都是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我们绝对不敢说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伏烦恼才能往生’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个话是不正确的。伏烦恼是什么水平?伏烦恼是在六即佛,天台六即佛里面那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了,五品位呀。五品位观行即佛那是智者大师的水平呐。临命终时就有人问智者大师你一生你证到什么水平?智者大师说本来他是想得六根清净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于领众修行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就是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就是属于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还没有达到六根清净,就是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他伏住了,伏烦恼。这个伏烦恼观行即佛是属于智者大师的水平。那么藕益大师在一生的修行,也是开悟者“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而临命终时弟子问你一生证到的位子是什么,他就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在六即佛里面,他是属于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就是凡夫位,但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这个品位的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伏都没有伏住,是这个水平。藕益大师都没有说他伏住了烦恼,但是他往生了。你怎么要求我们现在人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呢?这完全不是理由。这个是没有好好去看印光大师文钞,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是给永嘉某居士的好像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你只要看进去了,根本就对这个‘要伏烦恼才能往生’根本你就可以置之不理了。那是错误的观点。所以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迷惑执着来执着去,心中迷茫理不清思路,这就完全你没有去看祖师的书啊。是这么一个问题呀,所以你现在还是尽量不要到处听,你去看印光法师文钞好了,多看几遍,你就不会今天听了这个是觉得有道理,明天听了那个有道理,相互在打架。那你就学佛实在是学得太辛苦了,也太可怜了,有很多人学佛一二十年这个信心都竖立不起来,为什么?越念越灰心是什么?他就是觉得越念越觉得念佛没有资格。听说念佛是‘万修一二人去’,他怎么琢磨我也不可能是一二人的水平呐,那我肯定不能往生。他每天都越念越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 。那就糟糕透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祖师一定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怎么变成‘万修一二人去’了呢?
相关推荐
化疏
忠曰:“凡丛林化米、化炭等,皆造疏,化主赍之去,一展示其意,二证非假窃也。”已下略录诽僧好化。笑隐《蒲室集·与友人书》云:“不肖多与士大夫交,尝闻其言与僧往来,每惧其袖中有物,便杀风景,谓其持疏也。故五年于此修造,已十成七八,忍贫自力,未尝妄造人门,颇似倔强。”云栖《竹窗三笔》云..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四力
一、自力,世间的人因宿世有善根,不依他人的教诫,而能自动的发菩提心,叫做自力;二、他力,世间的人,由于他人的开导,才发菩提心,叫做他力;三、因力,世间的人,前世曾修大乘法,依其因力今生一见佛及菩萨,即发菩提心,叫做因力;四、方便力,世间的人,于现世遇到善知识,闻其善巧方便的开示而..
二力
(名数)自力他力也。为净土门所谈,以众生自身之三学为自力,以弥陀之愿力为他力,舍自力而归他力,乃净土门之至极也。略论曰: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又】一、思择力,思择正理而对治诸障之力也。二、修习力,修习一切善行而使坚固决定之力也。见华严经疏八。【又】有力无力也。为华严宗..
二出
(名数)一竖出,圣道门自力之教,历劫修行而出生死者。二横出,净土门他力之教,不历修行地位,但念弥陀而生净土者。乐邦文类四择映辨横竖二出曰:竖出者,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须自有才学,又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
二摄
(名数)一、自摄,以自力而自摄取也。二、他摄,以他力为他所摄也。略论曰: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七宝狱
(譬喻)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故譬之系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也。无量寿经下曰:譬如转轮圣王别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翻。若有诸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饮食衣服床褥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
沙门道安《佛祖历代通载》
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二十篇。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意谓上古朴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日浇丘索之文乃著。苞纶七典统括九流。咸为治国之谋。并是修身之具。若派而分之。数应为九。若总而合之。则同属儒宗。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竞辨。岂不上伤皇极莫大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哉。..
昙光(宋中寺)[《高僧传》卷十三]
释昙光。会稽人。随师止江陵长沙寺。性意嗜五经诗赋。及算数卜筮无不贯解。年将三十。喟然叹曰。吾从来所习皆是俗事。佛法深理未染一毫。岂剪落所宜耶。乃屏旧业听诸经论。识悟过人一闻便达。宋衡阳文王义季镇荆州。求觅意理沙门共谈佛法。声境推光以当鸿任。光固辞。王自诣房敦请。遂从命焉。给车服人..
法成(宋广汉)[《高僧传》卷十一]
释法成。凉州人。十六出家学通经律。不饵五谷唯食松脂。隐居岩穴习禅为务。元嘉中东海王怀素出守巴西。闻风遣迎会于涪城。夏坐讲律事竟辞反。因停广汉复弘禅法。后小疾便告众云。成常诵宝积经。于是自力诵之。始得半卷。气劣不堪。乃令人读之一遍。纔竟合掌而卒。侍疾十余人咸见空中绀马背负金棺升空而..
慧益(宋京师竹林寺)[《高僧传》卷十二]
释慧益。广陵人。少出家随师止寿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烧身。众人闻者或毁或赞。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麻麦。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有顷又断苏油唯服香丸。虽四大绵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异致问殷勤。遣太宰江夏王义恭诣寺谏益。益誓志无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将就焚烧。乃..
七宝狱
指具有七宝庄严之牢狱。若有人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将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此犹如置身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八中):“譬如转轮圣王,别有宫室,七宝庄饰,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
九品安养之化生
安养者,极乐之异名。往生极乐净土之人,有胎生、化生二种。疑佛之他力而自力念佛者,或生于边地之宫殿,或生莲内而花不开,五百岁间不能见闻三宝,犹如胎生之人,于母胎内不能见日月,故称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华中,身相光明一时具足,称为化生。[无量寿经卷下] p136 ..
九结
九种结缚。即九种结缚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之烦恼。为:(一)爱,(二)恚,(三)慢,(四)无明,(五)见,(六)取,(七)疑,(八)嫉,(九)悭。即六随眠之根本烦恼加以取、嫉、悭三者,以系缚之义强,故特称为结。然五见中,唯立身、边、邪为见结;及四取中,仅立见、戒二取为取结。此有二义,即:(一)三见、二取..
二力
(一)谓思择力、修习力。前者乃思择正理以对治诸障之力;后者为修习一切善行,使其坚固决定之力。[华严经疏卷八] (二)谓自力、他力。净土门之说,以众生自身之三学为自力,以弥陀之愿力为他力,舍自力而归他力乃净土门之至极。[略论安乐净土义] (三)谓有力、无力。依华严宗之说,万法以此二力彼此相..
二摄
谓自摄与他摄。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以自力而自摄取者为自摄;以他力而为他所摄者为他摄。(参阅“他摄”1545、“自摄”2537) p252
力
梵语 bala,音译波罗;或 balāna,音译末丽囊。机能、能力之意。(一)指十波罗蜜中之第九,即称力波罗蜜。(二)指思择力、修习力。(三)自力、他力。(四)指产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参阅“二力”169、“十波罗蜜”449、“四力”1628) p321 ..
四力
[出地持经]一自力谓世间之人。宿有善种。不假他人教诫。而自能以精进勇猛之力发菩提心。是名自力。(梵语菩提。华言道。)二他力谓世间之人。或因他人教诫。或因他事感动。遂发菩提之心。则是藉他之力。是名他力。三因力谓世间之人。先世修习大乘之法。今因见佛及诸菩萨。叹说无上佛道。遂发菩提之心。是..
昙鸾
(476-542)后魏大同雁门(山西代县)人。一心修净业。魏主重之,赐号神鸾。梁武帝尊之,称为鸾菩萨。师著往生论注,又依龙树之十住毗婆沙论,立难、易二道之教判,明示难易二道及自力他力之别,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一心持名念佛,发愿求生净土。净土法门,流传东土,虽发轫于庐山远公,然形成净土之教..
大乘无上法
(术语)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于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于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为后者。
众主摄众知法
亦名:摄众知法子题:年少、阿难头白而迦叶号为年少、破谷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一、明无法之过)然众,贵老宿大德,自力牵课,方能进道。必不自知,妄摄眷属,愚丛自守,不相长益,号年少也。故律中,阿难头白,而迦叶号为年少。诃言,汝众欲失,汝年少比丘,俱不善闭诸根,贪不知足,初夜后夜,不..
欲之失欲诸部合数四十九人
亦名:失欲诸部合数四十九人、受欲失相诸部合数四十九人子题:僧祇十种失欲、十诵失欲三人、五分失欲八人、四分失欲二十八人羯磨疏·集法缘成篇:“(一、僧祇十人)僧祇十种失欲。五如不足数中,即隔障等也。六、在界外受欲,此能所俱非也。审不入界,僧成法事。七、持欲出界,此受者非法也,令与者成..
四种有中染不染义及三界有无
【四种有中染不染义及三界有无】 p0471俱舍论十卷十二页云:如是缘起烦恼业事,生生相续,不过四有。中、生、本、死。如前已释。染不染义,三界有无,今当略辩。颂曰:于四种有中,生有,唯染污。由自地烦恼。余三无色三。论曰:于四有中,生有,唯染。由何烦恼?自地诸惑。谓此地生,此地一切烦恼,染..
随喜供养
【随喜供养】 p1368瑜伽四十四卷四页云:又诸菩萨,若无自力所集财宝,亦无从他求得财宝,及无菩萨所获众具自在财宝,可设供养;然于所有或赡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养如来一切供具;菩萨于彼,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

贫与悭吝大不同
清贫与悭吝大不同圣严法师清贫生活的风气曾流行一时,也可以称为是一种简单过生活的思潮。所谓清贫生活,就是符合自然,尽量节约,崇尚朴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它和悭不同,悭是舍不得用,而清贫是强调生活的清淡、简朴,因此需要用的东西仍然要用,只是要耐久而不奢华;自己的环境也要打理得非常..

宣化上人:地藏王菩萨一直在保护你你知道感恩吗
有人会说:「经上说做这么少,就能得到地藏菩萨的拥护;而我们做这么多,也没有得到地藏菩萨的拥护。我没看见地藏王菩萨来拥护我啊?」没有看见地藏菩萨拥护你?你知道吗?如果不去做这个少少的善根,或者多多的善根,或者一次的撞车就撞死了,而你只受了一点轻伤,没有死,这就是地藏菩萨拥护你。或者..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在哪些方面有明显不同?
在家居士,集体拜忏。替人助念,为人超度。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

吃素与放生有什么不同
问:能不能更明白告诉我,「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答:就好比一个赌徒愿意改邪归正,首先必须要做的便是戒赌,不再造新的赌债(戒杀吃素),再来更要积极地还债,努力把以前所积欠的赌债一一还清(赎命放生),如此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

【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圆因法师
问:能不能更明白告诉我,【吃素】与【放生】究竟有什么不同?答:就好比一个赌徒愿意改邪归正,首先必须要做的便是戒赌,不再造新的赌债(戒杀吃素),再来更要积极地还债,努力把以前所积欠的赌债一一还清(赎命放生),如此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

大愿法师:选择不同,命运就跟着不同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 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 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给孩子吃,老六不肯。 那人便说:你卖给我行吗?说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银子全倒在地上。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