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书本能不能学到佛法,修出成就?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经典书本的形式留传保存了下来,所以学佛不能离开经典理论学习。一切轻视经典理论学习的想法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忽视了闻、思、修三种智慧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闻、思、修三智的因果关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闻得智,无其前因便无后果。‘闻’就是求学经典理论,但佛教研究、修学者的传承有规范,‘传承’指师传,只靠书本自学,无法得到理论和修证经验融为一体的法脉传承。佛教经典种类繁多,文词歧义甚多,且经文分了义、不了义、显义、密义等,不能直接从字面了解经义,这又是靠书本自学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些显宗经典,凭借历代大善知识的疏解之文,还可以阅读,但密宗续经,若不掌握打开密义的特殊‘钥匙’,只凭经文的字面意思,虽然具大智者也难掌握其义。更何况,修密法必须要有师传法脉和符合续部规定的灌顶受戒,绝不能轻信教外之人的所谓‘密法不需要灌顶,可以自修’这类的胡言乱语。古今中外,许多世俗学问尚讲师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称的佛教经、论、密学怎能不讲传承呢?轻视所谓‘文字般若’,是一大错误,但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视为真般若,以为靠阅读经文就可以证道,这是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排除上述两个极端,寻找一条中间的道路(闻、思、修),才是正道。显宗菩提道寻师求学为入道之门,密宗视重师道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从这个问题上,就可以对经、论、密学传承的重要性得到认识。
相关推荐
阿地瞿多(约七世纪)
阿地瞿多,汉译无极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扬佛法,携带很多梵本从中印度来华,于唐永徽三年(652)正月到长安。他来华的时间在玄奘游学印度归来之后。这时大唐国威远振,国内佛法兴盛,印度高僧陆续前来,阿地瞿多也是应时而来的一人。他到长安以后,唐高宗(李治)很为重视,特下敕安置在..
人道
人道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能行五戒,作中品十善者,感此道生。有四洲、四轮及与十仙之分。盖就处言,则有四洲;就时言,则有四轮;就修言,别有十仙。一、四洲 四洲中,论福报,北洲最胜,南洲最劣;论佛法,南洲最胜,北洲最劣。 一、北俱卢洲 亦云郁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余洲福最胜故。寿满..
一念业成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一体三宝
1、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槃,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2、慧海禅师说: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一切无障法印明
(印相)左右为刀印而向外二头指著于侧。口诵婆誐嚩帝(世尊),苏婆诃(成就)。见印田七。
一切如来所生印明
(印相)又曰三三昧耶摄百印。底哩秘密法中卷所说。不动尊之印明也。其文曰:此印名为功德母,佛法僧法住其中,请善明王及本尊,结此秘印皆云集,以此如来所生印,想为阏伽奉献,诸佛菩萨,诸尊贤圣,供养念诵,速得成就。此印母之内传(金刚坚固内相传)佛心即是。五智(五指)秘于内心,(掌中)教令..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阿难旁出)末田地尊者《佛祖统纪》
(阿难旁出)末田地尊者。雪山五百仙人之导首也。阿难欲入涅槃至恒河中。其地大动。诸仙知之。飞空而至。俱求出家。阿难即化河水悉成金地。五百仙人俱得出家成阿罗汉(末田地。此翻为中。以诸仙在河中得戒也)时末田地欲先涅槃。阿难嘱云。佛记汝当于罽宾国建立佛法。阿难涅槃后。末田地乃往罽宾。降伏..
十一切处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法印(dharmamudra)
Fayin佛教术语。亦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佛教徒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按佛教发展的顺序,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三法印 较早的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论..
不见举法并解
亦名:不见举并解羯磨羯磨疏·集法缘成篇:“不见举并解者,戒见等四,佛法大纲。反言不见,深乖至理。且信为道源,又为德母。必怀邪信,举弃众表,亦绝僧务。后若折伏,还以法除。”(业疏记卷三·二七·一三)..
九代
资持记·释钞序:“九代者,自后汉明帝佛法初传,至于大唐祖师出世,凡历九代。后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事钞记卷一·一九·一三)
一向记
【一向记】 p0002瑜伽八十一卷十五页云:一者、一向记。谓为如理来请问者,无倒建立诸法性相。二解 如四种记中说。三解 佛地经论六卷十五页云:一向记者:如有问言:一切生者,决定灭耶?佛法僧宝,良福田耶?如是等问,应一向记。此义决定。四解 大毗婆沙论十五卷十四页云:云何名应一向记问?此问应..
一切法空
【一切法空】 p0006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菩萨为令力无畏等,一切佛法,皆得清净,而观此空故;名一切法空。
一切种诸冥灭
【一切种诸冥灭】 p0009俱舍论一卷一页云:言一切种诸冥灭者:谓灭诸境一切品冥。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冥。唯佛世尊,得永对治;于一切境一切种冥,证不生法;故称为灭。声闻、独觉、虽灭诸冥;以染无智,毕竟断故;非一切种。所以者何?由于佛法极远时处,及诸义类无边差别,不染无知..
八只补特伽罗者
谓显安立。预流向等补特伽罗。八种各别佛弟子众者。显示开晓佛弟子众具胜功德。戒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戒。定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定。慧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慧。解脱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解脱。解脱智见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
薄伽梵
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无上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无上诸善法故。又佛世尊。圆满修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一切贪瞋癡等恶不善法。永破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永破当来生老..
不共佛法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彼复云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十八?如经言,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定无退,慧无退,解脱..
佛澳和尚
温州佛澳和尚,寻常见人来,以拄杖卓地曰:「前佛也恁么,后佛也恁么。」问:「正恁么时作么生?」师画一圆相。僧作女人拜,师便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贼也!贼也!」问:「如何是异类?」师敲碗曰:「花奴花奴吃饭来!」..
黑眼和尚
黑眼和尚,僧问:「如何是不出世师?」师曰:「善财拄杖子。」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
成就
所谓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后之归结也。小乘既明业感,故求脱离,至得成就解脱入灭之果也。
行
一切佛法,非解不明,非行不达,行继解后,意在此也。
十一切处
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一、青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也。二、黄一切处 谓于定中,还取前背舍胜处中少黄色,使遍一切处皆黄也。三、赤一切处 谓于定中..
才剃发便授十戒
寄归传云。西国出家具有圣制。诸有发心出家者。师乃问诸难事。难事既无许之摄受。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戒。方名邬波索迦。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下裙滤罗钵等。方请阿遮梨为剃发师亲为着下裙。次与上衣令顶戴受着已授与钵器授十戒。此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
出家以信为首
智度论云。佛言。若人有信。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大法海。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义故。在佛法初善以信根故○起信论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
佛法二柱
毗婆沙论云。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一者学问。二者坐禅。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信分(二)
信者信受,一切佛法,起原于信。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信为入佛法之首要也。信之义若深究之,甚广甚大,兹所举者,对解行证各分,举其纲要耳。
辨惑(二)
医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兹述辨惑,惟大乘所辨之惑,不同小乘。盖凡夫及小乘一切之惑,皆为大乘之所破除者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