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生病的时候可不可以化大悲咒水服用?
静波法师:这个要看因缘,你要有信心,当然可以。你有信心,你愿意用这种方法,念诵大悲水,然后服用,那肯定是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方便,他能使你对佛法深信不疑。

问:生病的时候可不可以化大悲咒水服用?
静波法师:这个要看因缘,你要有信心,当然可以。你有信心,你愿意用这种方法,念诵大悲水,然后服用,那肯定是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方便,他能使你对佛法深信不疑。

千手陀罗尼的别名。千手经说: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名智旭,号西有。父持白衣大悲咒,梦大士送子而生师。见智旭条。
《敕修清规·旦望藏殿祝赞》云:“维那举大悲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西天竺伽梵达摩译。经咒功德如彼说。《大慧普说》云:“如大悲咒云阿游孕,杜撰者辄敢易游字为逝,且言是鬼名。因鬼告以名阿逝孕,由是易之,此由可怪。既云秘密伽陀,又是古圣师译,岂可信..
末学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有一个漂亮聪明的女儿。家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两年前夏季的一天,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噩梦从天而降!正在玩耍的女儿怪叫一声,头偏向了一边。初时以为与邪祟有关,遍访当地有名的神婆,烧纸画符,毫无作用。后来去了当地医院,医生检查完毕,神色..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不明,只有首尾两页的照片。(2)S5475号,即斯坦因本,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收于{大正..
什么是大悲咒? 大悲心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大悲心。什么叫大悲心陀罗尼呢?我告诉你:「大慈悲心是!」大慈悲心,就是大悲心陀罗尼。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你若存着大慈悲心,这就是〈大悲咒〉。听见了吗?大悲心就是〈大悲咒〉,〈大悲咒〉就是大悲心。你有大悲心,就是念〈大悲咒〉;你没..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但是不执著,所有的东西他不会想要占为己有。对人世间看得很透彻,所以他后来出家了,..
素食三月,湿疹暗疮基本痊愈上一年的8月初得了腰椎间盘突出,发病初期连路都走不长,长期待卧床加上治疗食用药物浑身很短时间内长满了疙瘩,前胸后背脸上后脑额头头皮都起满了,这种暗疮根非常非常深,而且非常大,脸上基本跟毁容了一样! 当时我很无助,因为不知道什么引起的。去了医院被一个老医生误..
居士问: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师或居士他们还会有病?常常看到很多大德遗愿都没有完成就往生了,修行到他们这种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说已是不易,结果到他们的境界上都还不能自由,不太理解。请法师慈悲开示。阿弥陀佛!大安法师:念佛是可以消业障,但是我们念佛不一定能在今生消完..
一、顶礼(三称三拜)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过去无量亿劫千光王静住佛一心顶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一心顶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二、忏悔(三遍)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
这个故事,是我回家乡的时候见闻的,我们市放生小组亲自见证!放生,不仅是解救我们自己,更重要的是解救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众生!孩子的父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打算试试,他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于是打算花2万元一次大放生。高僧说物命越多越多,为了用2万元救助更多的生命,于是买了8吨螺蛳。结果,到..
一如下是前不久在我们的心上莲花公益网上求助的白血病小女孩卿晞的妈妈,所分享的的一则病友的消息。这位病友叫王婷婷,四川人,她得的是M2型白血病,这是一种治愈率较低的白血病。当时找过我们心上莲花公益网求助,但因当时条件限制,无法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故暂时还没有上公益网。但当时上门核实的师..
病因对治图表五行禀性面色五味发音部位相应疾病例举木怒(生气、发火)青酸齿音肝胆头晕眼花、耳聋、肝胆病、半身不遂、高血压、嘴斜眼歪、牙疼、筋、中风不已火恨(嗔恨、记恨)红苦舌音心冠心病、心肌炎、二尖瓣狭窄、心积水、癫狂失语、白内障、心肌梗塞、皮肤病、抑郁症土怨(埋怨报怨、怪这怪那)黄甜鼻..
问:如何帮助毁谤三宝、不信因果报应的家亲眷属?答:这要有智慧、耐心,自己做出修行的好榜样,让家里人很明显的感触到,你学佛前与学佛后,确实不一样,他们自然就会赞叹,就能够受感化。换言之,家亲眷属还毁谤三宝,不信因果,还侮辱你,说你的闲话,说明自己修行功夫不够,德行不能感化他们。过去..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弗,则是否定义。如是,佛字可理解为不是人。学佛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它是一件极难成就的事情。..
生活总是五味杂陈!我们的人性当然也很复杂。现实中的人性有几种表现,这也是我们的思维局限所决定的。这几种表现是:第一种是枭雄文化。什么叫枭雄呢?很多人都读过《陈涉世家》,它是司马迁所着的《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陈涉世家》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造反..
出家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放下了,为了担当学佛和弘法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别人才会尊重他,而他自己一直告诉佛教徒的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他怎么和我一样呢?甚至比我还不如呢?虽然可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是一..
面对教义的宣传现今的世界,被广告力量弄得相当眩惑。广告弄得你头昏目眩的,到处都是向你介绍吃的、用的、玩的、各种各样的很多东西。当你一旦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就会被这些广告所诱惑。身不由己呀!你想离开它是不可能的,因为虽然你说我不相信,但潜移默化地你已经相信了,所以说,广告非常可怕..
我们要感悟,要体证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没有真实的相,是一切法的真实相。《金刚经》有: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以无相为相,是名实相,这个就应该是足够说明问题了。但是,佛陀还是喋喋不休地讲了那么多,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呢?因为众生复杂,我们就是不开悟,总也喊不醒,..
《大智度论》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修道的人,就要像男女在约会的时候一样;约会的时候,那个等待的心情,他不来,她在那儿一心一意地想啊、等啊如果我们的修行,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心态,那成道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往往没有这样的心,三心二意,吊儿郎当,混一时少两晌,这种心态根本不行。我们每个人..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我们活得很自在,很自在就会很快乐。有人总是觉得我们很可怜,我说:我们看别人的感觉..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即刚开始时,我对于别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他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今吾于人也,现在,我对于别人;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说什么,我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我们有这个智慧吗?应该说,我们往往没有!为什么?我们可能经常来寺院里,看看这些出家人也不会飞腾变化,也不会吹牛皮,也不会看相..
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已经能够感受得到法喜充满,所以我无比知足和感恩。我们不要再去抱怨:谁对不起我了,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人对不起我们,是我们执着自己对不起自己。更何况世俗谛上的因果建立就是: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我们为什么还要委屈和抱怨?虽然我们的命运往往是坎坷的,我们的遭遇常常是..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什么叫声名?就是名声。声就是声名远扬,说这个人一呼百应,这是声;而且所谓居高声自远也是声,是因为站在高处,所说的话就会有影响力;一个百姓的声音和一个省长的..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菩萨容易当吗?容易。为什么容易啊?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你做到了吗..
《羯腊摩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人们。可以说,各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学一学《羯腊摩经》,都可以从中受益。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应用它的原则,以便成为觉知的小孩。小孩儿应用《羯腊摩经》的原则,也会活得很快乐!据说小孩子现在负担特别重,背着一个大书包,念十几年的书;早晨早早地就去上学,回来很..
这也正是更符合于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法则。然而,世间永久是世间,摄属的私有性,也永久会存在的。如果真的能够完全超出私有的摄属关系,那就只有净土了。无论我们怎样去努力,我们毕竟是一相情愿的愿望,角度不同,总是自以为是的情绪。如果真的能够完成解脱的话,那就只有净土。所谓净土,应当是唯..
如果我们通达了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当机立断。在《佛说阿含经》里,佛陀说:缘起甚深甚深。为什么?大家总是执着缘起是有实在性的,但缘起本来没有实在性。既然它不是实在的,我们又为什么执着?不应该执着。不执着的人,是解脱的、自在的。我们明白了缘起,就会时不我待,历事炼心,敢于担当负责。..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