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第二十一课、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知孔子已知有佛。据朱士行经录载:「秦王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齑佛经来..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 综合指要1.释尊说小乘教十二年,说大乘教三十七年,共四十九年。中间由浅及深,由末及本,由权及实,由方便及究竟,次序排得极为合理。后世学佛法者,如精力充沛,最好也照此修学,切不可执定任何一说,而非其余,因为有始有终,有小有大,才是完整的教法。彼此之间,如一部机..
第二十二课、佛经的传译(一)

第二十二课、佛经的传译(一)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一)释迦牟尼佛出于印度,其弟子结集三藏时,皆是梵本 (1),所以后来佛法传到中国时,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成为华文本。法宝虽富,若无人翻译,则中土人民,固不能沾其恩泽,若所译不善,则亦乖失真义,与佛语不相符,流弊所及,必至贻误后人。因此。学识淹博,思想高超,译笔流俐..
第二十四课、佛经的传译(三)

第二十四课、佛经的传译(三)

第二十四课 佛经的传译(三)时至开元 (1),显教的经典,大都译就,此后所译者,皆尚密乘,是为密教 (2) 极盛时代,译师以阿阇黎 (3) 兼之,亦有但翻译梵本,而不开坛灌顶 (4) 者,其中有四人,皆密教特出的译师。善无畏 (5) 于开元四年到长安,因貌与玄宗所梦真僧相符,大见钦重,敕在菩提院译经。其所..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1.佛生于印度,其经教流传中国,必须经过一运一译,方成国文本,呈现于东方人士的眼廉,说到运,陆路则流沙千里,峻岭万重,水路则洋海无边;风涛险恶,这是一难。说到译,必须梵华兼通,佛理条达,复肯牺牲其毕生精力,于笔砚之间,然后乃能成办,这又是一难。一部佛经..
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二)北凉 (1) 昙无谶 (2),传译经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为最有名。以前虽有人译过此经 (3),但都不全,谶译亦缺后二卷,至唐时始行补全,成为完整的经典。至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阐提 (4) 人,亦当成佛的要旨,始大明于世。南朝 (5) 一百七十..
第二十五课、读经录要(一)

第二十五课、读经录要(一)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大宝积经一、佛告迦叶菩萨:求无上正觉时,有所得者,则为著想。若著想者,于佛法外,起有为想,于有为外,起无为想,即于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执 (2)。起解执时,于佛法中,坚住不舍,当知是人:不名为无上佛道;何以故?以于佛法,起想执我,而作勤修,则与我执数相应故,..
第二十六课、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六课、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大宝积经九、佛告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言:我愍众生,作如是说:言我背痛 (1),令诸病者,知佛金刚身 (2) 尚有背痛,何况我等,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佛有病。十、 佛言:提婆达多 (2) 是善知识,共我诤胜,现作怨家 (4),得显如来无量功德。彼语阿世王,令放象灭如来 (5),如来见..
第二十九课、三武一宗的灭佛(一)

第二十九课、三武一宗的灭佛(一)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一)世人只知世法,对出世法,绝不了解,所以见佛寺庄严,僧众不耕而食,每加以抨击。韩愈在的「原道」文中,以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1),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为理由,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2)。文人只有用笔杆反对,有权力的帝王,则..
第二十七课、诸家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课、诸家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一)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后各期,所说皆截然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学佛研经人士,获有线索可寻,较易探讨了解,名为判教。判者:分别同异之象,教者:圣人度世 (1) 之言。自唐以来,判别教相者二..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