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1.修小乘道,成阿罗汉,也是好的,好处是在已断见思,已出三界,所事已办,不受后有。若就自度来说,若就离苦得乐来说,可算是相当究竟了。可是,若就成佛的意义来讲,他们还在半路上,显然对于救拔他人的陷溺苦恼,并不曾考虑过。他们并不想迈进一步,发菩萨心,证阿耨..
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才是无学。论时间,声闻果最长不过六十劫,缘觉果最长不过百劫,然而佛果,则须三大阿僧祗 (2) 劫。 就因为大小乘有这样不同的缘故,所以立阶位时..
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修道之有过程,亦犹旅行之有旅程。自凡夫修成圣果,非一蹴可几,这中间,由始点以达于终点,必须经过种种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大小乘各有不同,盖小乘路短时暂,大乘路长时遥,所以其阶位亦有不同也。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
第十五课、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第十五课、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五时说法 释尊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因适应种种根机,说种种法。最初为大机菩萨,演华严乘法界真理,以挈网之纲,经历七处九会,为期二十一日,是为第一华严时。华严理深,非凡夫所能了解,小根小智之流,不能获法益,因此佛于说华严后,游历全印,..
第十八课、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八课、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大众部在佛灭二百年的初期,即行分出三部,其教义有如下述:一、一说部因说世出世法,惟一假名,故名一说。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三世诸法,皆非实有,即由世间而进于出世间的法,亦非实有,凡此诸法,乃至生死涅槃,惟一假名,无体可得,是即此部对于一切法的总观念。二、..
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忧王 (1) 崇奉佛法,僧众多聚居城侧的鸡园寺。时有大天比丘,出家未久,便能讲诵三藏,自称阿罗汉,有一夜,梦中遗精,使弟子洗..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若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 (1),成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1.每一事或一势力的兴起,必由小渐渐扩大,待到范围相当广阔,时间相当悠久时,它的内部,必然会分裂、微弱、走样、灭亡、这是生灭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万法大都如此,佛法既落形象,当然也照样如此。学者既明白了:诸行无常变异的原理之后,那么,对于一、上座部及大众..
第十九课、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九课、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论藏,以经律为次,并造发智论 (1),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有实体,但不信大天五事,由是另成一派,名说一切有部。其余上座部中,有改信大天五..
第二十课、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二十课、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也就绝迹于印度了。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代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除阿含时代,占十二年,纯说小乘经教外,其余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诸时代,共三十七年,皆说大乘经教。佛灭..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