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1.修小乘道,成阿罗汉,也是好的,好处是在已断见思,已出三界,所事已办,不受后有。若就自度来说,若就离苦得乐来说,可算是相当究竟了。可是,若就成佛的意义..
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才是无学。论时间,声闻果最长不过六十..
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修道之有过程,亦犹旅行之有旅程。自凡夫修成圣果,非一蹴可几,这中间,由始点以达于终点,必须经过种种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大小乘各有不同,盖小乘路短时暂,大乘..
第十五课、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第十五课、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五时说法 释尊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间因适应种种根机,说种种法。最初为大机菩萨,演华严乘法界真理,以挈网之纲,经历七处九会,为期二十一..
第十八课、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八课、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大众部在佛灭二百年的初期,即行分出三部,其教义有如下述:一、一说部因说世出世法,惟一假名,故名一说。其教义略谓:我非实有,三世诸法,皆非实有,即由世间而进..
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当释尊遗教,第一次结集时,虽有上座大众二部的名称,然在教义上,仍能统一信仰,未有诤论。迨至佛灭百余年,摩竭陀国,俱苏摩城,无忧王 (1) 崇奉佛法,..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四次结集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佛灭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故,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其仪式略如今时之开会,先聚集众多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使登高座,..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1.每一事或一势力的兴起,必由小渐渐扩大,待到范围相当广阔,时间相当悠久时,它的内部,必然会分裂、微弱、走样、灭亡、这是生灭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万法大都..
第十九课、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九课、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论藏,以经律为次,并造发智论 (1),说..
第二十课、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二十课、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佛灭度后,印度的佛法,可以分作三期来观察,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过此一千五百年后,佛教也就绝迹于印度了。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代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除阿含时..
第二十一课、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第二十一课、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佛法传入中国,据史书所载,系始自后汉,其实后汉以前,中国已有佛法。列子 (1) 曾引述孔子语:「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 综合指要1.释尊说小乘教十二年,说大乘教三十七年,共四十九年。中间由浅及深,由末及本,由权及实,由方便及究竟,次序排得极为合理。后世学佛法者,如精力充沛,最好..
第二十二课、佛经的传译(一)

第二十二课、佛经的传译(一)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一)释迦牟尼佛出于印度,其弟子结集三藏时,皆是梵本 (1),所以后来佛法传到中国时,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成为华文本。法宝虽富,若无人翻译,则中土人民,固不能沾其恩泽..
第二十四课、佛经的传译(三)

第二十四课、佛经的传译(三)

第二十四课 佛经的传译(三)时至开元 (1),显教的经典,大都译就,此后所译者,皆尚密乘,是为密教 (2) 极盛时代,译师以阿阇黎 (3) 兼之,亦有但翻译梵本,而不开坛灌顶 (4) 者,其中有四人,皆..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1.佛生于印度,其经教流传中国,必须经过一运一译,方成国文本,呈现于东方人士的眼廉,说到运,陆路则流沙千里,峻岭万重,水路则洋海无边;风涛险恶,这是一难..
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第二十三课、佛经的传译(二)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二)北凉 (1) 昙无谶 (2),传译经典十九部,一百三十一卷,其中以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为最有名。以前虽有人译过此经 (3),但都不全,谶译亦缺后二卷,至唐时始行补全,成为..
第二十五课、读经录要(一)

第二十五课、读经录要(一)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大宝积经一、佛告迦叶菩萨:求无上正觉时,有所得者,则为著想。若著想者,于佛法外,起有为想,于有为外,起无为想,即于佛法,而生想著,及起解执 (2)。起解执时,于..
第二十六课、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六课、读经录要(二)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大宝积经九、佛告无垢宝月王光菩萨言:我愍众生,作如是说:言我背痛 (1),令诸病者,知佛金刚身 (2) 尚有背痛,何况我等,而诸愚人,如实取之,谓佛有病。十、 佛言:..
第二十九课、三武一宗的灭佛(一)

第二十九课、三武一宗的灭佛(一)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一)世人只知世法,对出世法,绝不了解,所以见佛寺庄严,僧众不耕而食,每加以抨击。韩愈在的「原道」文中,以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1),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第二十七课、诸家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课、诸家的判教(一)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一)释尊应种种机,说种种法,所以在四十九年中,前中后各期,所说皆截然不同。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中国学者,各据己见,将其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使学佛研经人士,获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