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劳行--十三: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三:若常沉掉,修禅定徒劳也

禅定谓何?于此不重复啰嗦,行人习定修禅做功课,是必为之修行之一大事。于此事中,昏沉、掉举既非正念,亦非为正念所缘之境,乃是惑业,故谓其为之妄。此二妄,是禅定即做功课中的大敌,离此二敌,则得定甚易矣!行人于功课之时,若陷入昏沉中,则正念无得,一缘境中无有所缘,至若会觉得眼帘沉重,昏..
二十徒劳行--十五:不除嫉妒及五毒,修般若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五:不除嫉妒及五毒,修般若徒劳也

般若之法为最高佛法之法义,也是诸有如来与众生之本来面目,宇宙真如。行人欲达生死解脱,必了般若!诸佛菩萨诠言般若法义,繁至六百卷般若经,简至文殊菩萨无言表法,皆示般若法之至高无上精妙也。般若法其义既深且高妙,自非常者所能证之,然不了般若之谛无有成就可言,故实为行者之所需也。行人欲达..
佛教基础知识-一:三业 六根

佛教基础知识-一:三业 六根

三业: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什么是三业?(详见《入法门论》)答:身业、口业、意业。1、身业:身之所作,凡身体行为动作,身体之一切语言如坐、卧等皆属身业。2、口业:口之所语,盖一切语言..
二十徒劳行--二十:看书闻法未懂义理、不能施行,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二十:看书闻法未懂义理、不能施行,为徒劳也

修行 勿修徒劳行现今多有行人,执以看书而满足,或以闻法为功,却不履行之,作为实际行持,因此往往令修行不能进步,滞停不前,此一行举,实在是徒劳行,成就勿得,将无功而返也。多见有的行者,一问起来这本经也看过,那佛书也读过;还有的人一开口就是某某法我知道,某某书我读过了的,某某的开示我..
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六:若修大乘教法,无大悲心为徒劳也

佛门中,为上师者应因材施教,学法者当依法修学,此为治学之本。因此,大乘教法既非个个可传,亦非人人皆能得修,必视乎其因缘方予以定夺,绝不能教法泛滥遍施,此为法义之所不容。罗汉欲了自己生死故,而证果位;大乘行者生大悲心欲渡众有情故,而得以登地。因此,大乘教法之修习,是建立在大悲菩提心..
二十徒劳行之--十八:若不实行,受口诀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之--十八:若不实行,受口诀为徒劳也

密宗佛法之法义诠释,诸行者修习,必通过传承之上师言传身教,并经过若干传法仪式修法授与诸众,如此,方可实行。不经上师而自行修法者,是无效之行持,没有受用的。但是,多有行人在皈依了上师之后,经上师正式传了法,授了口诀却并不依此而行。也就是说,受了口诀却不依口诀实举于行之,故到头来仍是..
二十徒劳行--十九:若做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为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十九:若做利乐有情事,非由菩提心起为徒劳也

修行 人为利乐有情事,大凡是由两种心生起,一种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一种是菩提心。 盖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基石,因此它们是一种先与后的承启关系,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有断我和执我的不同。从善益上讲,大致上可以说是一致的。它们又各自有两类:自觉和非自觉。谓自觉者,指由内心油然而生、不须借..
二十徒劳行之--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也

二十徒劳行之--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劳也

自性为何?定复为何者?无论出家僧尼行者,或在家居士等,所修之法,盖为奉行佛意、依正法之义而行之了脱生死之法,别无他耳。此了生死之法修,依众生各自不同之缘起而作不同形式、方法之修持,以八万四千不同之法门证得了生脱死。然其最基本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通达般若,了悉自性,在明心见性基础上..
二十徒劳行一至二十总汇

二十徒劳行一至二十总汇

修行 勿修徒劳行一,若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行。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乃为徒劳也。三,若对已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为徒劳也。四,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为徒劳也。五,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六,为导师,不作修法,并行恶业为徒劳也。七,为八风所动,修行乃徒劳也。八,随一导师,而..
佛教基础知识-七:三界

佛教基础知识-七:三界

佛教 中三界指的是什么?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呢首先有两种锁套,首先有两种,就是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就是指的我们这个世界,包括上至天堂之所,六欲天,中至四大部洲,这些都是欲界来主管,下至地狱,都是。那么欲界有二大束缚,有两大欲境,是啥东西呢?是淫欲和食欲..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