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及履及

剑及履及

剑及履及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六》此偈是说,如果你在听了很多微妙的道理,却对自己的身心没有多少帮助,问题就在于没有身体力行地照着去努力。世间的许多知识分子,读了大量的图书,写了不少的文章,仅在贩卖学问,口维生,..
既不喜又不忧

既不喜又不忧

既不喜又不忧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一个人如果彻底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听说无,也不致忧愁恐慌。如果已知无我的道理,即知我这样东西,不过是由身、心、环境的三种因缘结合而成的,我是暂时的假相,不是真..
如法实践

如法实践

如法实践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今世及后世,行法者安稳。《大智度论卷十六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此偈是说,若合于正法的道理,应该照着去做,违背正法的观念,便不该接受;不论今生或来生,如法修行的人,都会获得安稳的心境。这四句话中,有四个名词是重点:如法、非法、行法、安稳。一..
提起放下

提起放下

提起放下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大智度论卷三释初品中四众义》此偈的表面是说,孔雀虽有华丽的外表,但是不如鸿雁能够远飞;在家人虽然富贵而有势力,但不如出家人的功德殊胜。好像是说,从外表上看,在家人比出家人高贵,其实恰巧相反。这是出家与在家两..
用佛智慧

用佛智慧

用佛智慧如来智如是,众生悉具有;颠倒妄想覆,众生不知见。《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此偈是说,人人都具备跟佛相同的智慧,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痴迷的颠倒妄想所蒙蔽,所以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人以为自己非常优秀,头脑快、见识广、懂得多、学得勤,就觉得很有智慧。..
七佛通诫

七佛通诫

七佛通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卷下述佛品》偈子相当通俗。唐朝鸟窠道林禅师说它三岁儿童虽道得,可惜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实际上这四句话在很多经典中皆可看到,乃是有名的过去七佛通诫偈,这是过去的七位佛用来教诫弟子们的话,亦可说这四句话已涵盖全部佛法的精义。诸..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但是此偈又说,如果执著众生相,那就离开了真实的佛道。这是般若的辩论法,也是《大智度论》的句法。首先说这个就是那个,然后说若取那个当成这个,就已离了这个。以此..
知识智慧

知识智慧

知识智慧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智慧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闻强记。如果心地光明而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学问,便不能用适当的语言工具来向人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如果仅有渊博的学问,而无明净..
三无 漏学

三无 漏学

三无漏学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卷上诫慎品》这四句话讲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养,也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纲领,轨范身口两类的行为;守意正定是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无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此偈是说,以智慧的观点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本来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间的一切现象之所以有成败起落,是因为众生所造种种业而产生了种种现象。有一次,..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