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淑世

善言淑世

善言淑世出言以善,如叩钟磬;身无论议,度世则易。《法句经卷上刀杖品》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说话之时往往得理不饶人,语中带刺强辞夺理的争辩,完全不管别人的感受如何,因而造成社会人际之间的纷争和不安,如果能够转换心态,用慈悲、柔软、谦虚的言语来沟..
步步成功

步步成功

步步成功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当佛住世时,亲自听到佛说法的人将来一定可以成佛,这是《法华经》所做的肯定;但是佛的肉身也会死亡,称为灭度,怎么办?所谓灭度是佛住世度众生..
真人无垢

真人无垢

真人无垢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法句经卷上罗汉品》这偈子中的真人,能够不怒、不动,也无生死之忧,乃跟中国道家所说的真人,不太一样。道家的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得天地之道者谓真人,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者称为真人,这是道家理想中的仙人,故关尹、老子、陶弘景、吕纯阳等道家..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大智度论卷一释初序品中缘起义》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这个偈子是说,心中有牵挂,便属凡夫世界;心中无牵挂,便见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称世间法,世上凡事凡物,都有它们的界限,故名世界;世是时间过程,间是空间位置,故名世间。由此可知,人有生命过程,也有生活的范围..
无私无我

无私无我

无私无我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般若能使两种人震撼:一是使得没有智慧的人恐怖,二是使得已有智慧的人欢喜。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无私无我的智慧。在没有智慧之前,不知般若是什么;有了智慧之后,没有自我、没有执著,因为警悟..
智慧无痕

智慧无痕

智慧无痕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两偈是说,不论你以为已见到般若或者没有见到般若,都是未得解脱,相反地也就是已得解脱。这两个偈子,乍看之下是彼此矛盾的。第一个偈子说,不论见..
不用议论

不用议论

不用议论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般若智慧,从我见、我执所生出的议论心就没有了,好比早晨太阳一出来,露水都不见了。般若本身不是用语言讲的,即使说是得到了文字般若、语言三昧,还是以语言来表达,用文字..
事实如此

事实如此

事实如此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得到般若的智慧之后,所见到的才是不虚妄、不颠倒的真实法,那已不是思想语言所能形容的境界,通常称为不可思议。梵文的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波罗蜜多的简称,是超越。但般若无法仅用智慧两字..
禅能离欲

禅能离欲

禅能离欲欲乐着无厌,以何能灭除?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之乐往往使人沉迷,无法自拔,如果能使用不净观的方法修行,贪着于淫乐的心,自然会如釜底抽薪,无薪火自灭。五欲之中以男女的最强。男女的之乐是非常令人着迷的,只要是正常的男人或女人,都会..
禅的力量

禅的力量

禅的力量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余,涅槃分已得。《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禅定是最坚固的铠甲,可以抵挡烦恼的利箭,纵然尚未达到无余涅槃,但已在走向涅槃之路了。禅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四禅八定;第二种是禅定和智慧不二,也就是《六祖坛经》的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