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如行

知不如行

知不如行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经卷上述千品》这个偈子提醒我们,诵经不如解义;了解经义,又不如踏实地奉行。实践经义,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此偈训勉我们不要贪多诵经功德,而要明了经义,才有实益。诵经不在卷数多寡,而在如法实践。《六祖坛经》中有一位法达和尚,..
缘起成佛

缘起成佛

缘起成佛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因为诸佛的福德与智慧已经具足,知道一切现象皆无不变的自性,故也明白众生心中的成佛种子,是从因缘而产生,只要因缘具备,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说唯一的佛乘。这个偈子的重点在缘起二字。缘起的意思是没有..
转苦为乐

转苦为乐

转苦为乐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这是说,薄德少福的人有很多苦恼,他们所持的邪见,多得像是密林,有的执有,有的执无,这些邪见,都可能导致许多的烦恼和痛苦。有福有德的人,可在任何情况下,能屈能伸,左右逢源,无比自在。知见不正确的人,有的认为..
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从这个偈子看来,无生法和无为法是得智慧、断烦恼的依据。无生法和生法相对,而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相对的。若要明白此偈的内容,先要了解这几个名词的意思。生法是让人生起种种烦恼的执著心、分别..
念念成功

念念成功

念念成功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偈子说,如果有人,心念散乱,到了寺院里,以恭敬心称念佛的圣号,便已成就佛道。果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个念头是跟成佛的条件相应,便是成就了佛道;从第一步踏出开始,一直到成佛为止,步步都是成佛。..
处处如来

处处如来

处处如来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此偈是说,遍宇宙的空间,到处都是一样,人类心量小眼光浅,所以有四面八方上下前后的界定差别;如来的智慧广大如虚空,如果也用一般人的心量去认识如来,根本就见不到如来。《金刚经》中也说:若以色见..
没有异端

没有异端

没有异端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般若智慧虽没有二相,佛却随着对象及时地之不同,而以各种名称来称呼它,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它。般若是一法,更深一层来看,般若之中不仅没有异端,也可以说,般若并无一法。但对一般人不能这..
超越两边

超越两边

超越两边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佛陀虽然讲说涅槃寂灭之法,但也不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现象本来就未离开涅槃的寂灭相。这个偈子,把不动的真实相与一切现象的虚幻相,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本质,一语道破了。此偈纠正了一般人对大乘佛教所说寂灭..
差别平等

差别平等

差别平等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佛陀说法,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就像下雨,一味平等遍布大地,但随着众生根性有别,所感受到的法益也各不同。佛陀说法,都是为要我们众生发起大菩提心和大悲愿心,所以佛陀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平等普结一切善缘,平等普示一切..
安众与众

安众与众

安众与众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维护它、尊重它、尊敬它。彼此间相互关怀照顾,不为私利争执,便能够和众、安众,没有任何障碍。此所谓僧,是梵文僧伽的简译,是有组织规范及伦理体..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