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淑世

善言淑世

善言淑世出言以善,如叩钟磬;身无论议,度世则易。《法句经卷上刀杖品》我们常看到一些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说话之时往往得理不饶人,语中带刺强辞夺理的争辩,完全..
步步成功

步步成功

步步成功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从字面看来,诸佛灭度后,具有善软心的人,皆已成佛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当佛住世时,亲自听到佛说法的人将来一..
真人无垢

真人无垢

真人无垢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法句经卷上罗汉品》这偈子中的真人,能够不怒、不动,也无生死之忧,乃跟中国道家所说的真人,不太一样。道家的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得天地..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大智度论卷一释初序品中缘起义》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这个偈子是说,心中有牵挂,便属凡夫世界;心中无牵挂,便见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称世间法,世上凡事凡物,都..
无私无我

无私无我

无私无我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般若能使两种人震撼:一是使得没有智慧的人恐怖,二是使得已有智慧的人欢喜。梵文般..
智慧无痕

智慧无痕

智慧无痕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两偈是说,不论你以为已见到般若或者没有..
不用议论

不用议论

不用议论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般若智慧,从我见、我执所生出的议论心就没有了,好比早晨太阳一出..
事实如此

事实如此

事实如此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得到般若的智慧之后,所见到的才是不虚妄、不颠倒的真实法,那已不是思想语言所能形..
禅能离欲

禅能离欲

禅能离欲欲乐着无厌,以何能灭除?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之乐往往使人沉迷,无法自拔,如果能使用不净观的方法修行,贪着于淫乐的心,自然会如..
禅的力量

禅的力量

禅的力量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余,涅槃分已得。《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禅定是最坚固的铠甲,可以抵挡烦恼的利箭,纵然尚未达到无余涅槃,但已在走向涅槃之路..
剑及履及

剑及履及

剑及履及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六》此偈是说,如果你在听了很多微妙的道理,却对自己的身心没有多少帮助,问题就在于..
既不喜又不忧

既不喜又不忧

既不喜又不忧若了知无我,有如是人者,闻有法不喜,无法亦不忧。《大智度论卷二十六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一个人如果彻底明白了无我的道理,听到说有,不会喜形于色,或听说无,也不致忧愁恐慌。..
如法实践

如法实践

如法实践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今世及后世,行法者安稳。《大智度论卷十六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此偈是说,若合于正法的道理,应该照着去做,违背正法的观念,便不该接受;不论今..
提起放下

提起放下

提起放下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大智度论卷三释初品中四众义》此偈的表面是说,孔雀虽有华丽的外表,但是不如鸿雁能够远飞;在家人虽然富贵而有势..
用佛智慧

用佛智慧

用佛智慧如来智如是,众生悉具有;颠倒妄想覆,众生不知见。《六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三》此偈是说,人人都具备跟佛相同的智慧,可惜一般人的心智被痴迷的颠倒妄想所蒙蔽,..
七佛通诫

七佛通诫

七佛通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卷下述佛品》偈子相当通俗。唐朝鸟窠道林禅师说它三岁儿童虽道得,可惜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实际上这四句话在很多经典中皆可看到,..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大智度论卷二十释初品中四无义》众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二者没有差别。但是此偈又说,如果执著众生相,那就离开了真实的佛道。这是..
知识智慧

知识智慧

知识智慧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智慧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闻强记。如果心地光明..
三无 漏学

三无 漏学

三无漏学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无忘正智。《法句经卷上诫慎品》这四句话讲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养,也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纲领,轨范身口两类..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

面对现实观诸法生灭,一切本来空;知世间成败,从业而有生。《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此偈是说,以智慧的观点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