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基础

信心的基础

信心的基础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第八之一》正确坚定的信心,是成就佛道的起步点,是成就功德的基础,可以增长一切美好的事业,可以灭除一切疑难及困惑,可以展现开发成佛之道的因缘。也就是说,要想得到学佛的利益,一定是从正确..
似有实无

似有实无

似有实无大众心不同,随起诸妄想;如是诸佛刹,一切皆如化。《六十华严经卷四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三》此偈是说,因为众生的心彼此不同,由心生起的妄想也各形各色,因此十方诸佛的净土,也是如幻如化并非真实的。一般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的;不信佛教的人,认为佛国净土是人类想象中的虚幻世界。一般信..
小道放荡

小道放荡

小道放荡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法句经卷上教学品》这四句话内容相当丰富。小道是指看似有趣其实没有大用处的杂技、艺能、命相、方术等,可以谋生及消遣,但是对于经国济世、广度众生的伟大人格没有多少帮助,也不能提供真正的幸福人生。邪见也叫不正见,又名愚痴。比如不以正当的..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言。《法句经卷上言语品》此偈劝诫我们不仅不用恶言,更应常用善言。善言就是慈悲语、智慧语,而弘扬佛法、代佛说法、覆诵佛法来帮助他人,也都是善言。善言必须是用言语助人,并且使被帮助的人不再用言语害人害己。这样衍生出去,一人帮助二人,..
身心言行

身心言行

身心言行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法句经卷下忿怒品》此偈是说,把身、口、意的三类行为都好好照顾,对外来的刺激或攻击都不起嗔恨心,就是行的正道,也就是忍辱产生的力量。忍辱是柔韧的表现,因为柔能克刚,所以是最强。这四句话,把人的行为都点出来了,包括身体的、语言的、心理..
勿出恶言

勿出恶言

勿出恶言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法句经卷上言语品》偈子中的士字,是指一般人士、普通人士。言语用之不当,就如斧在口中,佛经里往往形容恶毒的言词为口出刀剑,凡是邪恶的、锐利的、讥讽的、刺激的、刻薄的、中伤的、得理不饶人的言语,都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剑斧钺。许多人好逞口舌..
忏悔安乐

忏悔安乐

忏悔安乐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这个偈子讲的是忏悔。对自己的过失一旦忏悔了,就要把已忏悔的事不再挂在心上,这样才能平静安乐地过日子,所以悔过,不等于悔恨。忏悔的意思是反省自己已犯的过失,愿意面对它,承担起过失的责任,从此改..
精勤无难

精勤无难

精勤无难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义》这个偈子的重点在于精进两个字,这是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之一,用普通话说,就是勤奋不懈怠的意思。不惜身和心决定都是精进的表现。意思是说,只要是以智慧的抉择所认定的事业,就当努力不懈,乃至不惜..
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

真知灼见无见乃能见,一切真实法;于法有所见,彼则无所见。《六十华严经卷七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第十之一》不要存有想见什么的主观态度,你才能见到纯客观的事实真相。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事实真相确有所见,实际上又偏离了佛说实相无相的原则。在所有的佛教圣典中,都叫我们要努力,又叫我们要放..
种福有福

种福有福

种福有福世间人心动,爱著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 《大智度论卷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初品如是我闻一时》一般愚人只希望得豆得瓜,而不想去种豆种瓜,只想要享福而不愿去种福。《大智度论》这个偈子把众生的愚昧颠倒,很明确地点了出来。世间人心动,为什么动呢?因为有贪爱幸福的果报,却不喜好..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