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成佛

众生成佛

众生成佛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此偈是说,当自己认识了佛的精神,知道了佛的意思,接受了各人自己也能成佛的理念,就会盼望一切众生,都能理解佛的..
开启智慧

开启智慧

开启智慧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此偈是说,自己认识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和自利利人的方法,就要拳拳服膺地照着去实践和体验;同时也希望把自己觉得是最..
不爱不忧

不爱不忧

不爱不忧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法句经卷下好喜品》这首偈是说,不要拼命追求所喜爱的东西,也不要对迎面而来的事物有所厌恶。对凡夫而言,喜爱的东西不见了会忧愁..
欲海回头

欲海回头

欲海回头著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此偈是说,若有人沉湎于男女的情欲而不自觉,该如何让他醒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观想人生过程的..
生活的规范

生活的规范

生活的规范大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大智度论卷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戒是生活的规范,故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发现对戒的强调和重视。因此,这个偈子说,生了大恶的疾病,..
满月清凉

满月清凉

满月清凉映蔽于二乘,小智萤火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六十华严经卷四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八》被小乘的声闻乘和缘觉乘所掩盖的人,虽然已得解脱智,却像萤火虫的光,是属于小智小慧的..
嗔为毒根

嗔为毒根

嗔为毒根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大智度论卷十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此偈是说,灭掉了嗔恨,心中就得平安;灭掉了嗔恨,就不再后悔。嗔恨是烦恼毒的根源,所谓一..
佛在眼前

佛在眼前

佛在眼前法身非变化,亦非非变化;诸法无变化,示现有变化。《六十华严经卷十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此偈是说,佛的肉体,也有生老病死,佛的法身是永不变化的,但是一切变化的现象也并未离..
永不疲倦

永不疲倦

永不疲倦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大智度论卷三十三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失眠时觉得长夜漫漫,疲倦时觉得路途遥远,而愚痴的人生死无尽,是因为不明正法。这四句话以夜长..
最高的智慧

最高的智慧

最高的智慧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大庄严品》此偈是说,一个人若能不执著种种现象,也不执著智慧的追求,在他心目中,也不分别诸法的现象和智慧..
知不如行

知不如行

知不如行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经卷上述千品》这个偈子提醒我们,诵经不如解义;了解经义,又不如踏实地奉行。实践经义,哪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此偈训勉我们不要..
缘起成佛

缘起成佛

缘起成佛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因为诸佛的福德与智慧已经具足,知道一切现象皆无不变的自性,故也明白众生心中的成佛种子,是从因缘而产生,只..
转苦为乐

转苦为乐

转苦为乐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这是说,薄德少福的人有很多苦恼,他们所持的邪见,多得像是密林,有的执有,有的执无,这些邪见,都可能导致许..
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大智度论卷十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从这个偈子看来,无生法和无为法是得智慧、断烦恼的依据。无生法和生法相对,而无为法和..
念念成功

念念成功

念念成功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偈子说,如果有人,心念散乱,到了寺院里,以恭敬心称念佛的圣号,便已成就佛道。果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这是因..
处处如来

处处如来

处处如来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此偈是说,遍宇宙的空间,到处都是一样,人类心量小眼光浅,所以有四面八方上下前后的界定差别..
没有异端

没有异端

没有异端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此偈是说,般若智慧虽没有二相,佛却随着对象及时地之不同,而以各种名称来称呼它,用不同的方..
超越两边

超越两边

超越两边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佛陀虽然讲说涅槃寂灭之法,但也不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现象本来就未离开涅槃的寂灭相。这个偈子,把不动..
差别平等

差别平等

差别平等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佛陀说法,视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就像下雨,一味平等遍布大地,但随着众生根性有别,所感受到的法益也各不同。佛陀说..
安众与众

安众与众

安众与众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六十华严经卷六净行品》这一偈子是说,自己认同了这个和乐融洽的团体,也希望所有的人都来信赖它、维护它、尊重它、尊敬它。彼此间相互关怀..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