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

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上的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佔尽上风。苏东坡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所以..
佛教公案  怀珠求乞

佛教公案 怀珠求乞

有一个贫穷的人,穷得无以为生,不得已只好到城里投奔有钱的亲戚。这位亲戚不仅富甲天下,并且高官厚爵,深受国王的倚重,最难得的是他宅心仁慈,乐以助人。亲戚看到穷人来依靠他,叫仆人准备了..
佛教公案  福慧双修

佛教公案 福慧双修

罗汉托空钵 修慧不修福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陀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
佛教公案  云光和尚未证言证 果报惊人转世为牛

佛教公案 云光和尚未证言证 果报惊人转世为牛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或王公大臣们信奉佛教,其中梁武帝(464-549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虔信佛教,还曾多次舍身出家,并拜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志公和尚(宝志禅师) 是位高僧,有五眼六..
佛教公案 | 一心虔诚,因小果大

佛教公案 | 一心虔诚,因小果大

一回,佛陀来到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受教化的人很多,内心十分惶恐,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为了防止这个情况他预先发布命令:「凡是供养佛、接受佛法的..
文殊菩萨与文喜禅师

文殊菩萨与文喜禅师

文喜禅师往五台山,朝礼华严寺。在金刚窟,文喜禅师碰到一位老翁,正牵着一头牛而行。那位老翁邀请文喜禅师到寺里坐一坐。刚进寺门,老翁便呼「均提」,随即有一位童子应声而出。老翁放下牛,引..
佛教公案:积宝成山的国王布施后大获法益

佛教公案:积宝成山的国王布施后大获法益

【编者按】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
学佛修行当知 闻法的殊胜之益

学佛修行当知 闻法的殊胜之益

释迦佛陀的姨妈为佛陀做了一件金缕衣,佛陀却要姨妈拿这件金缕衣去供养众僧。姨妈就认为,这件金缕衣是特地为佛陀做的而舍不得,佛陀就解释说:“ 因为众僧的福田广大无边,为了使您的布施得到..
释迦牟尼佛开示 离垢的公案

释迦牟尼佛开示 离垢的公案

古时候有一个没兄没弟的人,小时候父母都很疼爱他,期望他学有所成,做个有用的人。父母把他带到书塾,亲近良师益友,好让他学学读书写字,以及做人的道理,但是他却憍慢懒惰,毫不用心学习。早..
六祖公案 | 仁者心动(五)

六祖公案 | 仁者心动(五)

仁者心动隐身十余年后,惠能见因缘成熟,决定出山弘法。当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时有微风吹动经幡,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即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陀为波斯匿王开示 庸人滋养肉体  智者滋养心灵

佛陀为波斯匿王开示 庸人滋养肉体 智者滋养心灵

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这里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由于他资产丰厚,常常变着法地享乐,成天目迷于色,耳乱于声,鼻着于香。当然,他的伙食也开得很好,不仅尝遍各种美味,吃饭..
善恶能相抵,就违背了因果律

善恶能相抵,就违背了因果律

笔者看了一段视频,復旦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在上哲学课时,提出一个思考:善恶能否相互抵消?如若不能抵过,何来「浪子回头金不换」「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以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因此..
佛陀渡鬼子母的公案

佛陀渡鬼子母的公案

在古印度一座幽深的山谷中,住着老鬼王波闍迦,和他的妻子鬼子母,他们有一万个孩子,个个都是凶猛有力的大鬼王,经常扰乱天上或人间,而鬼子母最疼爱的是他的幼子,名叫嫔伽罗。鬼子母是所有罗..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身——寒山、拾得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身——寒山、拾得

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有一次外出,经过赤城山的时候,听到草丛中有孩子啼哭的声音,走进一看,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禅师就问他家住何处,叫什么名字。男孩回答说:“我没有家,也不知道..
阿底峡尊者修忍辱公案

阿底峡尊者修忍辱公案

印度有一位高僧帕丹巴桑吉,曾经来到西藏传法,他讲过:认为敌人在伤害我们,是我们的错觉,能把瞋心转换成悲心,对我们是最受益的。阿底峡尊者以前也讲过:对所受的伤害不要去瞋恨,如果对伤害..
屠夫积善转福报

屠夫积善转福报

过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摊子,其中有一摊是杀猪卖肉的,这位屠夫每天在市场卖猪肉,看到许多人进入寺内,出来的时候都是满面笑容,觉得很奇怪。有一天,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无果禅师公案

无果禅师公案

过去有一位无果禅师住在山林之中,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是由一对母女护持供养。由于这位禅师长久以来,一直未能明心见性,深怕信施难消,所以就打算要离开去寻师访道,希望能明白生死大事。..
大迦叶和妙贤的三次告别

大迦叶和妙贤的三次告别

大迦叶,本名毕钵罗耶那,是树下生的意思,因他降生在树下,而有此名。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比释迦佛陀晚生十多年,从小聪慧,厌恶世间欲乐,唯以修道是从。年岁渐长后,父母为他操办婚..
南无释迦牟尼佛  辟罗太子广行布施公案

南无释迦牟尼佛 辟罗太子广行布施公案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一位太子名叫辟罗,顶礼佛足后,合掌问佛:“这世间的人都在追求衣服、饮食、七宝、欲乐、官爵、国土,是否有珍宝反过来追逐人们呢?”世尊赞叹辟..
鸟巢禅师与白居易

鸟巢禅师与白居易

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修行很是特别,他不住寺庙,也不住水边林下的庵棚,而是在松枝茂密秦望山的一颗大树上,搭了一个像鸟窝的蓬子,不论刮风下雨,都住在其中,人称“鸟巢禅师”。唐..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