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静坐

禅修静坐

禅修静坐是一种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慢慢纾解束缚的气氛,把一切情绪和观念,化为自然素朴的虚空。明朝末年时,有一位出家比丘,大清早便望着山门发楞,他时而走到门口,时而徘徊在禅堂前,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原来比丘心中正想着:在这里参禅..
米的形成道理

米的形成道理

米的形成道理一粒小小的米,是集合宇宙的因缘所成,种子为因,加上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肥料、人为灌溉等助缘,才能长成累累的果实。因缘法是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对因缘所生法的真理,龙王深知要谦卑礼敬,这就是一粒米所以能使波澜壮阔的大海平静如古井的道理。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妇,既没有儿女..
胜鬘夫人赞佛功德

胜鬘夫人赞佛功德

胜鬘夫人赞佛功德过去,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当时的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虽然亲近佛陀未多久,却对佛所开示的无上妙法,信受不疑。一日,波斯匿王对末利夫人说:「女儿胜鬘聪慧利根,悟性极高,如能亲见佛陀,听闻开示,一定可以契悟佛理,心得无碍。我们应该将佛陀的无量功德智慧告诉她,令她..
肉身入缸不坏--法师

肉身入缸不坏--法师

肉身入缸不坏--法师星云大师讲述:身不坏又称全身舍利。日本佛教界则多称之为入定佛、肉身佛,或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指修行人经久不朽的色身。据《弥勒下生经》所载,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当下生此阎浮提,度化释迦牟尼佛世所未得度的众生。因此,相传修行者如能入甚深禅定,或保持自己肉身不..
薄拘罗尊者

薄拘罗尊者

薄拘罗尊者精进无病第一尊印度阿育王笃信佛法,施行仁政;统一全印,建立孔雀王朝。一日,阿育王与优波笈多尊者参礼诸塔、广施供养。至薄拘罗塔时,优波笈多尊者告大王言:「此是薄拘罗塔,应当供养之。」阿育王问:「此人有何殊胜功德?」优波笈多尊者言:「薄拘罗尊者为佛弟子中精进无病最为第一。静..
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解脱魔波旬的束缚心智的杂染是一种共通于全人类的束缚。从这样的负面杂染中解脱出来的幸福也共通于全人类。不论一个人是印度教徒、回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基督徒、犹太教徒、锡克教徒或是拜火教徒,都没有差别。任何囚禁在心智杂染束缚中的人都注定要受苦,而任何从这样的束缚中解脱出的人,都将享..
要靠自己努力修行

要靠自己努力修行

要靠自己努力修行成功要靠自己真正去努力、去发愤,愿意甘心情愿吃尽一切苦头,我们这样才报佛恩。「呜呜呜」路上有个比丘正哭哭啼啼的行走。这比丘正巧遇到一个因为犯了法,被毗沙门天王赶出来的鬼。鬼见比丘如此伤心,便问他:「你为什么一边走,一边哭呢?」比丘吸了吸鼻子回答说:「因为我违反了做..
认清生命相貌

认清生命相貌

认清生命相貌佛教从缘起论揭示事物虚妄不实的本质,但也同时指出事物在现象界是存在而有的事实,也就是所谓的妙有。过去,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為天人、龙鬼、国王、臣民,以及不可计量的大眾说法。当时有一大国的太子率领其他小国的王子共五百多人,来到鹿野苑顶礼佛陀,并且退坐一旁聆听佛陀开示。太..
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

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

贫苦老太的一盏油灯在一些古今流传的一些佛教经典中我们总是能找到一些简短却令人深省的故事,以下就是摘自于《贤愚经》中的一则小故事: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名叫南陀的老太太。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用她仅有的钱却只能买到一点点灯油。南陀就带..
贫穷的人

贫穷的人

贫穷的人做生意的人从本求利投一匹资本下去,希望赚一匹钱回来。农夫辛辛苦苦的耕作,撒下种子必希望丰收回来。有人投资却如买来虚幻的晚霞,看来美丽灿烂但转眼成空,岂不是空欢喜一场?而损失很大。从前有一个贫穷的人,但他非常的勤劳工作,都是给人家做苦工,得到一点点的报酬,勉强维持生活。他想..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