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灭猫头鹰

乌鸦灭猫头鹰

乌鸦灭猫头鹰从前,有一群乌鸦和一群猫头鹰,由于他们生活在同一座森林中,两群鸟便结了怨仇。乌鸦知道猫头鹰白天看不见东西,于是每到白天就杀进猫头鹰的巢中,啄杀猫头鹰,吃它们的肉。猫头鹰知道乌鸦夜里看不见东西,于是每到夜里就杀进乌鸦的窝里,啄杀乌鸦,剖腹开肠,吃它们的肉。两群鸟你杀我、..
婆罗门寻子记

婆罗门寻子记

婆罗门寻子记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年迈得子。对于这位独生子,婆罗门甚是爱怜,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心希望聪慧的儿子继承家业,光宗耀祖。可惜好景不常,这孩子在七岁时因病骤逝。老婆罗门伤心欲绝,连续数日都伏在孩子的尸身上痛哭,最后因难以承受而晕厥,当苏醒时,亲友们都劝他要将独子安葬,但老..
学佛须先学正知正见

学佛须先学正知正见

学佛须先学正知正见何为正知正见、 正信正修?简言之,心地清净光明,令见、闻、觉、知之用,能契入佛知佛见,佛法教理本体,能契入真如自性之修为者,其修学的观点和方法即称为正知正见、正信正修。有正确的知见,才会有正确的信解和修学的行为。俗语说:宁愿玉碎也不愿瓦全。就是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
学佛前先做好自己

学佛前先做好自己

学佛前先做好自己修自我的习性,更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业障因果,才能真正认识自我的心。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并论了,那是谤佛谤法。动不动就说佛啊佛的,那就是一种轻蔑。找找自己,看看能否真的认识明白自己。修自己的做人。有了做人的资格,才能谈修行..
不要穿木屐

不要穿木屐

不要穿木屐体谅别人是一种美德,体谅是实现幸福的首要途径,体谅是作为发自内心的理解,实际上是自我心理的解脱和排遣。换个角度来讲,你体谅了别人,就等于释放了自己,改善一下自己的心境。戒慎恶行,调御色身,舍离恶行,勤修善行。戒慎恶语,调御恶语,舍弃言语,勤修善语。戒慎恶意,调御心意,舍..
一碗油的启示

一碗油的启示

一碗油的启示佛灭度一百年以后,有一位南瞻部洲的大导师,名叫优波鞠多。他是一个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当时,有一位一百二十岁的比丘尼,在她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世尊。优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仪,就想到了这位比丘尼可以帮助他解答疑惑。于是,派遣一位弟子来到比丘尼的住处说言:「..
不饮酒戒

不饮酒戒

不饮酒戒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佛陀在世时,曾于某年的结夏安居结束后带著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某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当佛陀带著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
一朵须曼花的至诚供养

一朵须曼花的至诚供养

一朵须曼花的至诚供养《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花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尽。一天,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应供。斋毕,大眾正静默等待佛陀开示时,突然于人群中传来阵阵骚动:「喂,你看!那位比丘的耳朵上别著一朵好大的须曼花!」「出家人怎麼可以戴装饰品呢?」「真..
不是恶意的挑剔

不是恶意的挑剔

不是恶意的挑剔但如果老是挑别人的毛病,数落他人不是,只是出于轻蔑和恶意,这种人无法获得禅定。他无法了解佛法,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挑剔别人的过错,容易忿怒的人烦恼增长,同时,离究竟断惑的境界还很遥远。优哈那珊尼比库老爱挑剔别人,说别人的不是。众多比库就向佛陀报告。佛陀说:「比库们!..
对治嗔恨心

对治嗔恨心

对治嗔恨心一时,佛在王舍城。果嘎勒嘎比丘住在萨呷玛山,此山环境幽美,鸟语花香,十分僻静。附近的施主与婆罗门对果嘎勒嘎比丘十分恭敬,经常对他供衣物药食等。当时,舍利子和目犍连一同游方(师言:舍利子和目犍连生生世世关系甚密,在释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一对密切的道友,圆寂时也在一起,平时都..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