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佛教史

魏晋佛教史

第七课魏晋佛教史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
大乘八宗的开展

大乘八宗的开展

第十一课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中国佛教经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著隋唐的统一,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经典翻译更有系统,义理更为明确,南北各学派的思想学说特色更加明显,且因各有师承、专重的经典及独到的思想主张,于是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
新兴教团的开展

新兴教团的开展

第二十课新兴教团的开展本课所谓的新兴教团,包括十九世纪以来,以传统佛教宗派的某些教义为根本,结合其它思想、哲理或习俗所创立的「新宗教」(新兴宗教),以及完全属于传统佛教,却是新成立的教团。前者以发展迅速、规模最大的日本「创价学会」、「灵友会」、「立正佼成会」、韩国的「圆佛教」为代表..
隋唐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

第十课隋唐佛教史结束南北分裂局面而开展的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经典翻译、宗派竞立的巅峰时期,其影响不仅深入中国各阶层,而且远播至韩国(高丽、百济、新罗)、日本、越南,开启各国佛教的灿烂新页。隋唐佛教的兴盛繁荣,除得力于佛教本身在南北朝所奠定..
佛教的东传

佛教的东传

第六课佛教的东传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秦始皇四年(公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经来长安」、「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霍去病讨匈奴时得金人,安置于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博士弟子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等。然在诸..
南北朝佛教史

南北朝佛教史

第八课南北朝佛教史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历时一百六十余年,后由隋文帝统一。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各帝王的支持拥护,寺院僧尼急遽增多..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第四课印度诸王朝的佛教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信仰选择有绝大关系。历史上,由于印度王统向来复杂,不仅大小国林立,且征伐、并吞不断,故本文仅依时序,针对几个重要王朝的..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第五课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
经典的结集

经典的结集

第二课经典的结集佛陀一代教说,透过集众会诵的方式,经大众审定认可后,有系统的编辑成书,垂为典则,称之为「结集」。依佛陀的遗教,佛涅槃后,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止,故佛陀一代教法的传续,所谓三藏结集,乃为佛涅槃后第一件大事。佛陀说法,因时应地,随机开导,并无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传..
僧团的成立

僧团的成立

第一课僧团的成立佛陀证悟后,在菩提树下想起救渡众生的大事因缘,心自思惟其所彻悟的正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妄想执著,必定不能信解,所以生起疾入涅槃的念头。此时,梵天知佛所想,即前往佛所,劝请佛陀住世说法。佛陀终于不忍众生长夜悲苦,便随顺梵天劝请,决意示教利喜,宣扬适应众生根机的教法。佛..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