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佛教的流传

中印佛教的流传

第二十一课 中印佛教的流传佛教源于印度古国,经过二千五百余年的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大宗教,期间以传入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南传佛教仍囿限于南亚诸小国,而北传..
日本佛教

日本佛教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公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百济传日本,初期的弘扬以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二)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规定全民「笃敬三宝」,说明佛教为「四..
华严宗

华严宗

第十课 华严宗华严宗系依据《华严经》而立名。杜顺大师作《法界观》一卷,总括华严奥旨而开宗。唐代贤首国师撰《探玄记》及章疏多种,华严法门因而大行,所以本宗又称贤首宗。又本宗以四界说明..
净土宗

净土宗

第十三课 净土宗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为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所化生,而极乐国土亦名莲邦,所以又称莲宗。本宗特别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法..
法相宗

法相宗

第七课 法相宗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而立,主张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故将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分析其性相和体性,并加以组织化、系统化,所以称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或有相宗。..
律宗

律宗

第六课 律宗律,指佛陀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乃因僧众不当行为而被动制定。在印度曾分为二部、五部、二十部等。传来中国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诵律》、《四分律》、《僧只律》、《五..
印度部派佛教

印度部派佛教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
宗派总论

宗派总论

第一课 宗派总论佛陀的教义是极为简明的,其究竟的目的,就是对众生示教利喜,要让我们从执著中醒悟过来。但由于弟子众多,根性也不尽相同,佛陀对于这些人,并不执著于某种教义,而是采用能适..
俱舍宗

俱舍宗

第四课 俱舍宗俱舍宗是依据世亲菩萨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而成立的小乘宗派,其教义内容是以「我空法有」、「三世实有」为宗旨,故被视为小乘有宗。对中国佛教各宗都有重要影响,在思想的演..
禅宗

禅宗

第十二课 禅宗禅宗的「禅」,溯源自印度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发扬光大于中国唐朝的惠能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禅」,由此逐渐形成为「五家七宗」的庞大宗派--禅..
三论宗

三论宗

第八课 三论宗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
成实宗

成实宗

第五课 成实宗成实宗,以《成实论》为所依,又名「成实学派」。《成实论》是中印度诃梨跋摩(公元二世纪至四世纪间)所造。成实,具有「成四谛之实」的深义,意即阐说佛陀一代教法的真实义理,论..
天台宗

天台宗

第九课 天台宗天台宗因开创者智者大师居天台山而得名。此宗依《法华经》的教旨而建立思想体系,又名法华宗。本宗教门义旨,以《法华经》为宗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大般涅槃经》为辅助..
真言宗

真言宗

第十一课 真言宗真言宗,专持真言密咒,建立曼荼罗,并以三密加持、修五相成观,以期即身成佛的大乘宗派。真言咒语是诸佛菩萨自内证的密语,恐未具正知正见者妄修入邪,或生毁谤,故密而不可对..
韩国佛教

韩国佛教

第十六课 韩国佛教公元四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代、高丽时代的王族拥护与朝鲜时代的崇儒排佛等转变过程,形成韩国的佛教特色,今日韩国已由保守的山林佛教逐渐走向现代化..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

第十七课 南传佛教佛教源于印度,其后向外传播,分成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老挝等上座部佛教,称为南传佛教。另一主流,经中亚传至中国、韩国、..
大理佛教

大理佛教

第十八课 大理佛教大理,位在中国云南点苍山东麓,洱海之滨,因气候变化而有「风花雪月」的美誉。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独立为大理国,定都于大理。元、明迄今,设云南省治,乃滇西交通、政治、..
蒙古佛教

蒙古佛教

第十九课 蒙古佛教蒙古位于亚洲中部,西接新疆,东抵日本海,北界西伯利亚,南邻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分。在地理位置上,以戈壁沙漠为界,漠北称为外蒙古,漠南为内蒙古,自古即是突..
宗派外人物

宗派外人物

第二十课 宗派外人物佛陀入灭后,佛弟子将佛陀的言教发扬光大,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研究的差异,而有宗派的区别。由于宗派的发达,佛法更能应机,广为流传,除了本册各宗各派所提及的祖师大德外..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印度大乘佛教最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乘思想;至部派佛教..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