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 恼

烦 恼

第二十课烦恼「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
般若

般若

第七课般若一般宗教大多重视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大乘菩萨以般若智慧作为六度的上首,所以能悲智双运,济世利人;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证得无漏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经典上说:「般若为诸佛之母。..
律藏

律藏

第三课律藏佛陀入灭后的初夏,五百弟子在七叶窟举行佛陀遗教第一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经,结集成经藏;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律,结集出律藏。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烦恼,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针对弟子所犯的过失而定的..
五蕴

五蕴

第十课五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宙世间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树木等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仰赖这四种元素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
佛教的真理

佛教的真理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
经藏

经藏

第二课经藏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
论藏

论藏

第四课论藏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原指有关教法的研究,例如研究律藏者,称为阿毗奈耶,后来广至对经、律二藏的论述,乃至以论解论者,都称为阿毗达磨。根据《俱舍论》卷一载:「胜义的阿毗达磨系以智慧对观四谛之理,而对向涅槃之最高智慧,具有..
禅学

禅学

第六课禅学「拈花微笑」是禅宗最古老的公案,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二千多年来,禅的智慧流传在人间,开启了世人的眼目,照亮了万古长夜。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禅学可概分为两类:广义的禅学是指公元前五世纪佛陀创立佛教开始,发展至八世纪的大、小乘印度禅,即所谓的「禅那」之禅;狭义的禅学..
戒 律

戒 律

第五课戒律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弟子要「以戒为师」;佛陀入灭以后,戒律一直维系著教团的慧命。戒,是自发..
因缘 果报

因缘 果报

第十三课因缘果报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世间真正的公平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因此,因果之前人人..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