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依天台 (1) 教义,缘觉与独觉不同:有一类行者,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为缘觉。..
第二十二课、七众与戒律

第二十二课、七众与戒律

第二十二课 七众与戒律佛门行者,不出七众,所谓七众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比丘为出家男子受具足戒 (1) 者之称。含有三义:一、乞士义、谓上从如来,乞法以资慧命 (2);下就俗人,乞食以维寿命也。二、破恶义,谓修圣道,破烦恼也..
第二十一课、皈依三宝

第二十一课、皈依三宝

第二十一课 皈依三宝佛门称佛、法、僧、为三宝。此三宝,自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 (1),度五比丘后 (2),即已成立。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宝,谓佛教化众生之相状也。亦名别体三宝,或真实三宝,有大小乘之别:大乘以佛三身 (3) 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 (4) 为僧宝。..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1.一切众生,只有两条路:无始至今,在三界六道里,所经历的,皆属流转门摄。自修正道后,其思想和行动,显然是厌生死苦,趋向涅槃,故自初下手以至成佛,皆属于还灭门摄。他们虽在修道,然而当色身未谢,道果未成时,亦不免有思想行动。但这种思想行动,只是应付 环境,..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1.饿鬼和畜生二道,苦报孰重孰轻,至为难言。照三恶道次序,应该是畜生、饿鬼、地狱,可知饿鬼的地位,是在畜生之下,地狱之上,而其所造的恶业,也是较畜生为重,较地狱为轻了。然若将多财鬼和牛豕虫鱼等相较,则似乎鬼较畜为乐;若将国王的白象,洋妇的狮子狗,与针咽..
第二十三课、六道轮回 (一)

第二十三课、六道轮回 (一)

第二十三课 六道轮回 (一)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涂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罗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称三善道,因其造业程度,及生活..
第二十四课、六道轮回 (二)

第二十四课、六道轮回 (二)

第二十四课 六道轮回 (二)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置在地中,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 (1),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也 (2)。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
第二十五课、十善业道 (一)

第二十五课、十善业道 (一)

第二十五课 十善业道 (一)三界之内,一切众生,因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1)轮转。其中依正二报,苦乐二受,千差万别,如是一切,无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不可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我、我所(2),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能主宰的人,故..
第二十六课、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综合指要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综合指要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1.饮酒若不至醉,固是无大妨碍,就因为它的性质,没有杀盗淫妄那么严重,所以酒戒才列为遮戒,而不是性戒。惟饮至半酣时,有没有悬崖勒马的把握?这一事恐怕谁都不敢自信,万一醉了,会不会闹出过失来,也是谁都不敢自信。因为到这时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所以佛才遮止..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