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1.菩萨有出家在家之别,如文殊师利,出家菩萨也,维摩结在家菩萨也。又在三贤位,未登法性,为惑业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萨,名生死肉身菩萨。在十圣位,既证无..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1.维摩诘是金粟如来化居士身,在释尊大法中,弹呵小乘渐教勉其进趣大乘,所以对于小乘法,每有讥评。此种作风,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与出家声闻,站在对立的地..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其对我发生情感,倾向于我,然后乃能顺从吾言,修行佛道。所谓四摄法者,一者布施摄,谓以财施或法施,摄引众生也。二者爱..
第十三课、维摩诘居士

第十三课、维摩诘居士

第十三课 维摩诘居士佛住世时,毗耶离城 (1) 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2),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3),虽为白衣 (4),而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有妻子,而常修梵行。因方便度人故,示有疾病,常藉疾病的..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第十四课 菩萨十地行者发菩提心,作度他事业,即是菩萨,然此菩萨,虽发大心,而德学的修养皆不够,不过具名而已。所以菩萨从初发心,虽经十住 (1)、十行 (2)、十回向 (3)、历时一阿僧祗劫,亦..
第十七课、四圣谛

第十七课、四圣谛

第十七课 四圣谛诸佛说,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义,四圣谛亦称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 (1),为五比丘 (2) 说此法,嗣后对于当机者 (3),又复重说三次,称为三转*轮 ..
第十六课、僧与六和敬

第十六课、僧与六和敬

第十六课 僧与六和敬和合僧理和─证择灭事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大智度论 (1) 卷三十四,分僧为声闻与菩萨二种。事实上,佛门行者,已成正觉者,皆名..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佛弟子,闻佛小乘声教,悟四谛之理,断三界见思惑,入于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声闻僧,自凡夫位,修到阿罗汉位,乃出三界,这中间,须历四向,证四果,然后成办,并非一蹴可几。三界内的见惑 (1)..
第二十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第二十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

第二十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二)十二因缘的次第,对于过现未三时因果的递嬗 (1),分析得极为详尽,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果,须断其因,这便是缘觉乘行人所觉悟之点。若照流转门 (2):十二因缘的..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1.照佛学来说,出家受具足戒的人,应称为比丘,不应称僧,因为僧是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和合,可知是团体的称谓,其条件是:三人以上,而且具足六和敬,才可以称..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

第十九课 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一)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当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旧译曰缘觉,..
第二十二课、七众与戒律

第二十二课、七众与戒律

第二十二课 七众与戒律佛门行者,不出七众,所谓七众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比丘为出家男子受具足戒 (1) 者之称。含有三义..
第二十一课、皈依三宝

第二十一课、皈依三宝

第二十一课 皈依三宝佛门称佛、法、僧、为三宝。此三宝,自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 (1),度五比丘后 (2),即已成立。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宝,谓佛教化众生之相..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 综合指要1.一切众生,只有两条路:无始至今,在三界六道里,所经历的,皆属流转门摄。自修正道后,其思想和行动,显然是厌生死苦,趋向涅槃,故自初下手以至成佛,皆属于..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1.饿鬼和畜生二道,苦报孰重孰轻,至为难言。照三恶道次序,应该是畜生、饿鬼、地狱,可知饿鬼的地位,是在畜生之下,地狱之上,而其所造的恶业,也是较畜生为重..
第二十三课、六道轮回 (一)

第二十三课、六道轮回 (一)

第二十三课 六道轮回 (一)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涂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六道者:一、天道,二..
第二十四课、六道轮回 (二)

第二十四课、六道轮回 (二)

第二十四课 六道轮回 (二)地狱为六道中最苦之处,其位置在地中,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 (1),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也 (2)。三..
第二十五课、十善业道 (一)

第二十五课、十善业道 (一)

第二十五课 十善业道 (一)三界之内,一切众生,因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1)轮转。其中依正二报,苦乐二受,千差万别,如是一切,无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
第二十六课、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综合指要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综合指要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1.饮酒若不至醉,固是无大妨碍,就因为它的性质,没有杀盗淫妄那么严重,所以酒戒才列为遮戒,而不是性戒。惟饮至半酣时,有没有悬崖勒马的把握?这一事恐怕..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