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卷第七

大乘义章卷第七慧远述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基撰诸藏章诸藏。略以十门分别。一结集缘起。二名数增减。三辨废立。四出体性。五释名义。六显差别。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八师资建立。九次第分别。十释通疑难。第一结集缘..

能显中边慧日论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引鉴除谬章第二标彰五性谬一 种性不同谬二 本性住性谬三 五性唯亲谬四 真如为种谬五 通经法尔谬六 漏生无漏谬七 说教前后谬八 增寿非了谬九 说妄通经谬..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基撰大种造色章大种所造色。合以六门分别。一辨体。二释名。三生等五因以明造相。四依因缘以辨大造。五同异大造相望辨造。六问答分别。辨体者。顺世外道。不别立有能造所造..

能显中边慧日论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依文显正三明佛性不同一 有无差别二 明阐提类异三 声闻有殊四 二死不等五 明佛三身常无常异六 杂决择七明佛性不同一依诸经论。所明佛性不过三种。一理性..

大乘义章卷第八

大乘义章卷第八远法师撰染法聚苦报义有十四门(一二种生死义 二四生义 三四有义 四四识住义 五四食义 六五阴义 七六道义 八七识住义 九八难义 十九众生居义 十一十二入义 十二十八界义 十三二十..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基撰归敬章能敬相。以六门分别。一诸教不同。二释名差别。三出体性。四明敬意。五敬礼归依二种差别。六诸门辨。一诸教不同者。有唯身敬非语.意。俱舍论云。稽首接足故言敬..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三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于所知障中。又断一分麁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余义如下..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五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五基撰二十七贤圣章略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义。二出体。三依身地。四废立。五问答决择。释名义者。于中有二。一者列名。二者释名。言列名者。总有二类。一者因位。二者果位。就..

大乘义章卷第九

大乘义章卷第九远法师撰净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门。净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门。此卷有九门(一发菩提心义 二回向义 三金刚三昧义 四断结义 五灭尽定义 六一乘义 七二种庄严义 八二种种性义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十力章 六波罗蜜章 十八不共法章 四无畏章 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 三种佛性章 八种梵音声章 第三会十..

大乘义章卷第十

大乘义章卷第十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二门(三归义 三学义三聚戒义 三种律仪义 止观舍义 三慧义 三种般若义 三智义 三量智义 同相三道义 别相三道义 三种住义)。三归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三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第六会十地品初明十地章 本分中六决定章 加分中意加内明四法章 六正见章 请分中转依章 请分未证教二大章 说分初料简诸宗义章 安住地分..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基撰三宝义林三宝。略以六门分别。一明种类。二出体性。三释名字。四辨废立。五显差别。六解妨难。明种类者。有六种类。一同体。二别体。三一乘。四三乘。五真实。六住持。..

大乘义章卷第十一

大乘义章卷第十一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九门(一煗等四心义 二人四依义 三法四依义 四圣种义 五四亲近行义 六转业四行义 七四修定义 八四不坏净义 九四坚义 十四种道义 十一四种善法义 ..

华严策林

华严策林右唐贤首国师述夫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了说。总明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此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回转。鎔达有空。随..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上卷沙门法藏撰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三宝章 流转章三宝章三宝义略作八门。一明建立。二释得名。三出体性。四显融摄。五明种类。六拣所归。七辨业用八明次第。初明立意者有七种。一为..

华严经义海百门

华严经义海百门(并序)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夫缘起难思。谅遍通于一切。法界叵测。诚显现于十方。莫不性海冲融应人机而表一。智光赫奕耀世间以通三。殊胜微言轻毫彰于圆教。奇特圣众纤埃现以全身..

华严游心法界记

剏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而性亦非一也。盖世间之性贤与不肖也。贤无事。而不肖凿也。出世之性三衍。定性局。不定通。而进者性如。尽者性藏已。若夫出出世之性谓七大焉。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