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卷第三

摩诃止观卷第三(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第二释止观名者。大途梗概已如上说。复以何义立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待。三会异。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义。息义。停义。对不止..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四显果报之余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加至诚一心谛听。佛在王舍城迦阑陀竹园。尔时目连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各起敬心。来问目连往昔因缘。一鬼问言。我一..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

大乘义章卷第二十(本)远法师撰净法聚果法中此卷有七门(五分法身义 五眼义 六通义 十力义 十号义 十八不共法义 百四十不共法义)。五分法身义四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三学分别 四三聚分别)第一..

摩诃止观卷第四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第六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大论云。能以少施少戒出过声闻辟支佛上。即此义也。又方便者众缘和合..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解怨释结第三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切众生皆有怨对。何以知之。若无怨对则无恶道。今恶道不休三途长沸。是知怨对无有穷已。经言。一切众生悉皆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而诸众生心..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六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六解怨结之余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先向四生六道忏身恶业。经言。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而此身者众苦之本。三途剧报皆由身得。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七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七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夫至德淼漠本无言无说。然言者德之诠道之迳。说者理之阶圣之导。所以藉言而理显。理故非言。理由言彰言不越理。虽言理两乖善恶殊绝。然影响相符未曾差滥。..

摩诃止观卷第五

摩诃止观卷第五(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第七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起。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八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八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四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五体投地。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阿修罗王。一切阿修罗。各及眷属。又奉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聪明。正直天地虚空主善罚..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九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九已为人道竟次第三恶道礼佛。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一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归依已来讫此章后。每言万法虽差功用不一。至于明闇相形唯善与恶。善者则谓人天之胜途。恶者则谓三途之异..

摩诃止观卷第六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第二体思假入空破法遍者。即为三。一明思假。二明体观。三明其位。思假者。谓贪瞋痴慢。此名钝使亦名正三毒。历三界为十。又约三界凡九地。地地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之一唐毗陵沙门湛然述次释修大行中。初明来意者。发心无行无位可论。故云修行入菩萨位说是修大行之止观者。标也。从夫下释也。善解下举譬也。酪须鑽成酥假摇熟。故大经二十..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十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十菩萨回向法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捍劳忍苦。修如是等无量善根。宜复人人起如是念。我所修习善根。悉以饶益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究竟清净。以此所修忏悔善根。令一切众生皆..

摩诃止观卷第七

摩诃止观卷第七(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第五识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字。如上破法遍。应通入无生。若不入者。当寻得失必滞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者。若同外道爱着观空智慧。宜..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二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一(释此一段有三卷。今之一卷正释外方便。是中明调伏欲界麁心中。浅近方便寻者。想不便疑一向涉事浅..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之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二(从此有两卷。并明内方便。今之一卷正释因。止发内外善根。是中明事理诸禅。三昧善根发通约初..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分别禅波罗蜜前方便第六之四(内方便下分明验恶根性)第二明验恶根性中。即有四意。一先明烦恼数量。二次明恶根性发。三立对治法..

摩诃止观卷第八

摩诃止观卷第八(上)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第二观烦恼境者。上阴界入不悟。则非其宜而观察不已。击动烦恼贪瞋发作。是时应舍阴入观于烦恼。前呵五欲知其过罪。弃盖是舍平常阴入。观于果报于..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五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五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一上已广明内外方便。行者若能专心修习。系念禅门。必有证验。是故第七广明修证。故经言。修我法者。证乃..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之一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大章第二释名者。夫立名不同。如大经云。或有因缘如目连等。或无因缘如桃李等。涅槃亦尔。无有因缘彊为立名。止观亦尔彊名止观。即此无因名为有因。为..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