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八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
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
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
佛说此经已,年少郁多罗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八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优波迦,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诸婆罗门常称叹邪盛大会,沙门瞿昙亦复称叹邪盛大会不?」
佛告优波迦:「我不一向称叹,或有邪盛大会可称叹,或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
优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会可称叹?何等邪盛大会不可称叹?」
佛告优波迦:「若邪盛大会繫群少特牛、水特、水牸,及诸羊犊、小小众生悉皆伤杀,逼迫苦切,僕使作人,鞭笞恐怛,悲泣号呼,不喜不乐,众苦作役。如是等邪盛大会,我不称叹,以造大难故。若复大会不繫缚群牛,乃至不令众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会,我所称叹,以不造大难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马祀等大会,造诸大难事,
如是等邪盛,大仙不称叹。
繫缚诸众生,杀害微细虫,
是非为正会,大仙不随顺。
若不害众生,造作众难者,
是等名正会,大仙随称叹。
惠施修供养,为应法邪盛,
施者清净心,梵行良福田。
如是大会者,是则罗汉会,
是会得大果,诸天皆欢喜。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施与,
彼我悉清净,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信心应解脱,
无罪乐世间,智者往生彼。」
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九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广说如上。差别者,谓随说异偈言:
「无为无诸难,邪盛时清净,
如法随顺行,摄护诸梵行。
馨香归世界,超过诸凡鄙,
佛于邪盛善,称叹此邪盛。
惠施修供养,邪盛随所应,
净信平等施,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是施罗汉田,
如是广大施,诸天所称叹。
自行恭敬请,自手而供养,
等摄自他故,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净信心解脱,
于无罪世界,智者往生彼。」
佛说此经已,优波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九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穀,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鉢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几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
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习、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
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
净除于速道,得后世安乐。
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
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
后世喜乐住。」
佛说此经已,郁阇迦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九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有憍慢婆罗门止住,父母种姓俱净,无瑕点能说者,七世相承悉皆清净;为婆罗门师,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万名,解法优劣,分明诸,句句记说,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高、聪明志高、财富志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闻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闻已,作是念:「我当往彼沙门瞿昙所,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
时,憍慢婆罗门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手执金瓶,往见世尊。至于园门,下车步进。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不时顾念憍慢婆罗门。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不顾念我,且当还去。」
尔时,世尊知憍慢婆罗门心念,而说偈言: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
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欲修敬礼。
尔时,世尊告憍慢婆罗门:「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足。」
时,诸大众咸各高声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罗门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聪明憍慢、财富憍慢,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今于沙门瞿昙所谦卑下下,欲接足礼。」
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唱令静默,而说偈言: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谕?云何善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
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
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
正智善解脱,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如是广说,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即于座上解四圣谛苦、习、灭、道,得无间等。
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憍慢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独正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九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长身婆罗门,作如是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诸羊犊、种种小虫悉皆繫缚,办诸饮食、广行布施,种种外道从诸国国皆悉来集邪盛会所。
时,长身婆罗门闻沙门瞿昙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作是念:「我今办邪盛大会,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繫缚。为邪盛大会故,种种异道从诸国国来至会所。我今当往沙门瞿昙所问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大会,分数中有所短少。」作是念已,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执金澡瓶,出舍卫城,诣世尊所,恭敬承事。至精舍门,下车步进,至于佛前,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今欲作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繫缚。为邪盛大会故,种种异道从诸国国皆悉来至邪盛会所。又闻瞿昙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今故来请问瞿昙邪盛大会法诸物分数,莫令我所作邪盛大会诸分数之中有所短少。」
佛告婆罗门:「或有一邪盛大会主行施作福而生于罪,为三刀剑之所刻削,得不善果报。何等三?谓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
「何等为意刀剑生诸苦报?如一会主造作大会,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会,当杀尔所少壮特牛,尔所水特、水牸,尔所羊犊及种种诸虫。』是名意刀剑生诸苦报。如是施主虽念作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
「云何为口刀剑生诸苦报?有一会主造作大会,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会,汝等当杀尔所少壮特牛,乃至杀害尔所微细虫。』是名口刀剑生诸苦报,大会主虽作是布施、供养,实生于罪!
「云何为身刀剑生诸苦报?谓有一大会主造作大会,自手伤杀尔所特牛,乃至杀害种种细虫,是名身刀剑生诸苦报。彼大会主虽作是念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
「然婆罗门当勤供养三火,随时恭敬,礼拜奉事,施其安乐。何等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何者为根本火?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养父母,令得安乐,是名根本火。何故名为根本?若善男子从彼而生,所谓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以安乐。
「何等为居家火?善男子随时育养,施以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给妻子、宗亲、眷属、僕使、佣客,随时给与,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家?其善男子处于居家,乐则同乐,苦则同苦,在所为作皆相顺从,故名为家。是故善男子随时供给,施与安乐。
「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随时恭敬,尊重供养,施其安乐?谓善男子方便得财,手足勤劳,如法所得,奉事供养诸沙门、婆罗门,善能调伏贪、恚、痴者,如是等沙门、婆罗门,建立福田,崇向增进,乐分乐报,未来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为世福田,谓为应供,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随时恭敬,奉事供养,施其安乐。」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根本及居家,应供福田火,
是火增供养,充足安隐乐。
无罪乐世间,慧者往生彼,
如法财复会,供养所应养。
供养应养故,生天得名称。
「然,婆罗门!今善男子先所供养三火应断令灭。何等为三?谓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所以者何?若贪火不断不灭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现法得罪,后世得罪,现法后世得罪,缘彼而生心法忧苦,恚火、痴火亦复如是。婆罗门!若善男子事积薪火,随时辛苦,随时然,随时灭火因缘受苦。」
尔时,长身婆罗门默然而住。
时,有婆罗门子名郁多罗,于会中坐。
长身婆罗门须臾默然,思惟已,告郁多罗:「汝能往至邪盛会所,放彼繫柱特牛及诸众生受繫缚者,悉皆放不?而告之言:『长身婆罗门语汝:「随意自在,山泽旷野,食不断草,饮净流水,四方风中受诸快乐。」』」
郁多罗白言:「随大师教!」即往彼邪盛会所放诸众生,而告之言:「长身婆罗门语汝:『随其所乐,山泽旷野,饮水食草,四风自适。』」
尔时,世尊知郁多罗。知已,为长身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律,世尊说法先后,说戒、说施及生天功德,爱欲味患,出要、清净、烦恼清净,开示现显。譬如鲜净白[叠*毛]易受染色,长身婆罗门亦复如是。即于座上见四真谛,得无间等。
时,长身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得无所畏。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从今日尽其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受我饭食。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长身婆罗门知佛受请已,为佛作礼,右绕三匝而去。长身婆罗门还邪盛处,所诸供办净美好者,布置床座,遣使请佛,白言:「时到,惟圣知时。」
尔时,世尊着衣持鉢,大众围绕,往到长身婆罗门会所,大众前坐。
时,长身婆罗门知世尊坐定已,手自供养种种饮食。食已,澡漱洗鉢毕,别敷卑床,于大众前端坐听法。
尔时,世尊为长身婆罗门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九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僧迦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不善男子云何可知?」
佛告婆罗门:「譬犹如月。」
婆罗门复问:「善男子云何可知?」
佛告婆罗门:「譬犹如月。」
婆罗门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
佛告婆罗门:「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消灭,乃至不现。如是,有人于如来所,得信家心,受持净戒,善学多闻,损己布施,正见真实。于如来所净信、持戒、惠施、多闻、正见真直已,然后退失,于戒、闻、施、正见悉皆忘失,日夜消灭,乃至须臾,一切忘失。
「复次,婆罗门!若善男子不习近善知识,不数闻法,不正思惟,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行恶因缘故,身坏命终,堕恶趣泥梨中。如是,婆罗门!不善男子其譬如月。」
婆罗门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佛告婆罗门:「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如是,善男子于如来法、律得净信心,乃至正见真净增明,戒增、施增、闻增、慧增,日夜增长;复于余时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化生天上。婆罗门!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譬如月无垢,周行于虚空,
一切小星中,其光最盛明。
净信亦如是,戒闻离悭施,
于诸悭世间,其施特明显。」
佛说此经已,僧迦罗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九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瞿昙说言:『唯应施我,不应施余人;施我得大果,非施余人而得大果。应施我弟子,不应施余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云何?瞿昙!作是语者,为实说耶?非为谤毁瞿昙乎?为如说说、如法说耶?法次法说,不为余人以同法来诃责耶?」
佛告婆罗门:「彼如是说者,谤毁我耳!非如说说、如法说、法次法说,不致他人来以同法呵责。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说:『应施于我,不应施余;施我得大果报,非施余人得大果报。应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报,非施余弟子得大果报。』然,婆罗门!我作如是说者,作二种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婆罗门乃至士夫,以洗器余食着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婆罗门!然我复说,施持戒者得果报,不同犯戒。」
生闻婆罗门白佛言:「如是,瞿昙!我亦如是说,施持戒者得大果报,非施犯戒。」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黑若有白,若赤若有色,
犁杂及金色,纯黄及鸽色,
如是等牸牛,生犊姝好者,
丁壮力具足,调善行捷疾,
但使堪运重,不问本生色,
人亦复如是,各随彼彼生,
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
旃陀罗下贱,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净戒,离重担烦恼,
纯一修梵行,漏尽阿罗汉,
于世间善逝,施彼得大果,
愚者无智慧,未甞闻正法,
施彼无大果,不近善友故,
若习善知识,如来及声闻,
清净信善逝,根生坚固力,
所住之善趣,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盘,大仙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九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时,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执杖持鉢,家家乞食。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柱杖持鉢,家家乞食?」婆罗门白佛:「瞿昙!我家中所有财物悉付其子,为子娶妻,然后捨家,是故柱杖持鉢,家家乞食。」
佛告婆罗门:「汝能于我所受诵一偈,还归于众中,为儿说耶?」
婆罗门白佛:「能受。瞿昙!」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亦为娉其妻,而自捨出家。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刹心,弃捨于尊老,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麸-夫+黄]麦,
儿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非子为恩爱,
为我防恶牛,免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闇处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峙立不堕落。」
时,婆罗门从世尊受斯偈已,还归婆罗门大众中为子而说。先白大众:「听我所说。」然后诵偈如上广说。其子愧怖,即抱其父,还将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为家主。
时,婆罗门作是念:「我今得胜族姓,是沙门瞿昙恩。我经所说:『为师者如师供养,为和尚者如和尚供养。』我今所得,皆沙门瞿昙力,即是我师,我今当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昙。」
时,婆罗门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昙力。我经记说:『为师者以师供养,为和尚者以和尚供养。』今日瞿昙即为我师,愿受此衣,哀愍故!」
世尊即受,为哀愍故。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说种种法,示、教、照、喜。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九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
时,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摄杖持鉢,家家乞食。彼婆罗门遥见世尊而作是念:「沙门瞿昙摄杖持鉢,家家乞食,我亦摄杖持鉢,家家乞食,我与瞿昙俱是比丘。」
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
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
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
佛说是经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九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一那罗聚落,住一那罗林中。
尔时,世尊着衣持鉢,入一陀罗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且可过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作饮食处。」
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五百具犁耕田,为作饮食。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白言:「瞿昙!我今耕田下种,以供饮食,沙门瞿昙亦应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佛告婆罗门:「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婆罗门白佛:「我都不见沙门瞿昙若犁、若轭、若鞅、若縻、若鑱、若鞭,而今瞿昙说言:『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说偈言:
「自说耕田者,而不见其耕,
为我说耕田,令我知耕法。」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
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
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
包藏身口业,知食处内藏,
真实为真乘,乐住为懈息,
精进为废荒,安隐而速进。
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白佛言:「善耕田!瞿昙!极善耕田!瞿昙!」于是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闻世尊说偈,心转增信,以满鉢香美饮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说偈得故。即说偈言:
「不因说法故,受彼食而食。」
如是广说,如前为火与婆罗门广说。
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白佛言:「瞿昙!今以此食安着何处?」
佛告婆罗门:「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罗门!汝持此食着无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时,婆罗门即持此食着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热丸投于冷水,啾啾作声。如是彼食投着无虫水中,烟起涌沸,啾啾作声。
时,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实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饮食神变如是。」
时,彼婆罗门见食瑞应,信心转增,白佛言:「瞿昙!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独静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九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
时,有尊者名曰净天,在鞞提诃国人间游行,至弥絺罗城菴罗园中。时,尊者净天晨朝着衣持鉢,入弥絺罗城乞食。次第乞食,到自本家。时,净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求生梵天,不觉尊者净天在门外立。
时,毗沙门天王于尊者净天所极生敬信。时,毗沙门天王,诸夜叉导从,乘虚而行,见尊者净天在门外立。又见其母手擎饮食,在中堂上供养祀火,不见其子在外门立。见已,从空中下,至净天母前,而说偈言:
「此婆罗门尼,梵天极辽远,
为求彼生故,于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何为徒祀此?
汝婆罗门尼,净天住门外,
垢秽永无余,是则天中天,
萧然无所有,独一不兼资,
为乞食入舍,所应供养者,
净天善修身,人天良福田。
远离一切恶,不为染所染,
德同于梵天,形在人间住,
不着一切法,如彼淳熟龙,
比丘正念住,其心善解脱,
应奉以初佛,是则上福田。
应以正信心,及时速施与,
当预建立洲,令未来安乐。
汝观此牟尼,已渡苦海流,
是故当信心,及时速施与,
当预建立洲,令未来安乐,
毗沙门天王,开发彼令捨。」
时,尊者净天即为其母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复道而去。
(一〇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面前问讯,相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时,婆罗门即说偈言:
「佛者是世间,超渡之胜名,
为是父母制,名之为佛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
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
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
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
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佛说偈已,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一〇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有从迦帝聚落、堕鸠罗聚落二村中间,一树下坐,入昼正受。
时,有豆磨种姓婆罗门随彼道行,寻佛后来,见佛脚迹千辐轮相,印文显现,齐辐圆辋,众好满足。见已,作是念:「我未曾见人间有如是足迹,今当随迹以求其人。」即寻脚迹至于佛所,来见世尊坐一树下,入昼正受,严容绝世,诸根澄静,其心寂定,第一调伏,正观成就,光相巍巍,犹若金山。见已,白言:「为是天耶?」
佛告婆罗门:「我非天也。」
「为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佛告婆罗门:「我非龙乃至人、非人也。」
婆罗门白佛:「若言非天、非龙,乃至非人、非非人,为是何等?」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天龙乾闼婆,紧那罗夜叉,
无善阿修罗,诸摩睺罗伽,
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
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捨,
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
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
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
历劫常选择,纯苦无暂乐,
一切有为行,悉皆生灭故,
离垢不倾动,已拔诸剑刺,
究竟生死除,故名为佛陀。」
佛说此经已,豆摩种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路而去。
(一〇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
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
佛告婆罗门:「汝知领群特、领群特法耶?」
婆罗门言:「我不知领群特,亦不知领群特法,沙门瞿昙知领群特及领群特法不?」
佛言:「我善知是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是时,婆罗门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请佛令坐,白言:「瞿昙!为我说领群特及领群特法。」
佛即就座为说偈言:
「瞋恚心怀恨,隐覆诸过恶,
犯戒起恶见,虚伪不真实,
如是等士夫,当知领群特。
憋暴贪悋惜,恶欲悭谄伪,
无惭无愧心,当知领群特。
一生二生者,一切皆杀害,
无有慈愍心,是为领群特。
若杀缚椎打,聚落及城邑,
无道以切责,当知领群特。
住止及行路,为众之导首,
苦切诸群下,恐怛相迫愶,
取利以供己,当知领群特。
聚落及空地,有主无主物,
掠护为己有,当知领群特。
自弃薄其妻,又不入淫舍,
侵陵他所爱,当知领群特。
内外诸亲属,同心善知识,
侵掠彼所受,当知领群特。
妄语欺诳人,诈取无证财,
他索而不还,当知领群特。
为己亦为他,举责及财与,
或复顺他语,妄语为他证,
如是妄语者,当知领群特。
作恶不善业,无有人知者,
隐讳覆藏恶,当知领群特。
若人问其义,而答以非义,
颠倒欺诳人,当知领群特。
实空无所有,而轻毁智者,
愚痴为利故,当知领群特。
高慢自称举,毁坏于他人,
是极卑鄙慢,当知领群特。
自造诸过恶,移过诬他人,
妄语谤清白,当知领群特。
前受他利养,他人来诣己,
无有敬报心,当知领群特。
沙门婆罗门,如法来乞求,
呵责而不与,当知领群特。
若父母年老,少壮气已谢,
不勤加奉养,当知领群特。
父母诸尊长,兄弟亲眷属,
实非阿罗汉,自显罗汉德,
世间之大贼,当知领群特。
初上种姓生,习婆罗门典,
而于其中间,习行诸恶业,
不以胜生故,障呵责恶道,
现法受呵责,后世堕恶道,
生旃陀罗家,世称须陀夷,
名闻遍天下,旃陀罗所无,
婆罗门刹利,大姓所供养,
乘于净天道,平等正直住,
不以生处障,令不生梵天,
现法善名誉,后世生善趣,
二生汝当知,如我所显示,
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
业为领群特,业为婆罗门。」
婆罗门白佛言:
「如是大精进,如是大牟尼,
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
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
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转得信心,以满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说偈得故,偈如上说。
时,事火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见食瑞应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为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即得出家,独静思惟,如前说,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心善解脱,自觉喜乐,即说偈言:
「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
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乐,出家受具足,
逮得于三明,佛所教已作。
先婆罗门难,今为婆罗门,
沐浴离尘垢,度诸天彼岸。」
杂阿含经卷第四
此经此卷,国、宋二本文义全同,皆有十九经,总二十五纸。丹本有十五经,若依宋藏式写之,可成二十七纸。又其文义与国、宋二本全别,未知去取。今捡国、宋本经,则下流函中,此经第四十二卷耳。宋藏错将彼卷重刊于此,为初四卷,国亦仍之者,错也!故令去彼,取此丹本经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