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古筠比丘德异撰妙道虚玄不可思议,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拈华于灵山会上,似火与火,以心印心。西传四七,至菩提达磨。东来此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可大师者,首于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大..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
肇论
肇论序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竝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唯斯拟圣默之所祖。自降乎已..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其犹病起药兴,妄生智立;病妄则药妄,举空拳以止啼;心通则法通,引虚空而示遍。既觉既悟,何滞何通?百非息其攀缘,四句绝其增..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令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宋、无为子杨杰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众生愿生彼国者。一称其名..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河东裴休集并序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姪。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昇虚空中。光明照曜净无纤埃。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二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二国学进士王日休撰大藏之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经及余经传。为净土总要。净土总要一统言。..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国学进士王日休撰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作佛。西方净土乃要捷门庭。无人不可以修。故为普劝修持。普劝修持一或..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四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四国学进士王日休撰净土法门多见于大阿弥陀经与十六观经。有浅有深。浅者其功小。而于九品中卑。深者其功大。而于九品中高。然皆脱离轮回。长生不老。今先列其浅者。次及深者。盖随人所修也。修持法门一阿弥陀佛四十八..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五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国学进士王日休撰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略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国学进士王日休撰修净土者。宜随其所以为善。以资修进之功。故此卷名特为劝谕。若不识字。全赖慈仁君子发菩萨心。为彼解说。此布施之大者。先后之序乃自近及远。或自急及缓。不拘其人高卑。劝士人士人或有未深读书遂..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七国学进士王日休撰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谓着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说甚善。极不易到。反成弊者多矣。今故详言参禅之弊。且引事迹为证。与诸修行不知其要者。併举而言。故此卷名指迷归要。青草堂后身曾鲁公宋朝有..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八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八国学进士王日休撰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性含虚空世界。故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恳切。无不应验。故此卷叙现世感应。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死至阴府..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国学进士王日休撰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然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习说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国学进士王日休撰造至深之理者虽居浊世。与净土何以异哉。故此卷载至深之理名净浊如一。然亦不可恃此而不修净土之业。恐易涉于空谈。又若参禅者之弊故也。情说喜怒好恶嗜慾皆情也。养情为恶。纵情为贼。折情为善。灭..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一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一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设文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狮子峯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
念佛镜
念佛镜序无为子杨杰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
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卷第一(草书惑人伤失之甚传者必真慎勿草书)远法师撰义有五聚(一者教聚 二者义聚 三者染聚 四者净聚 五者杂聚)。教聚之中别有三门(一众经教迹义 二三藏义 三十二部经义)。众经教迹义三门分别(一叙异说 二辨是非 三显正义)言异说者..
三论玄义
三论玄义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总序宗要。开为二门。一通序大归。二别释众品。初门有二。一破邪。二显正。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但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遂使鹿苑坵墟..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卷第一胡吉藏撰二谛义有十重。第一标大意 第二释名 第三立名 第四有无 第五二谛体 第六中道 第七相即 第八摄法 第九辨教 第十同异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中道之极号。明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者世谛..
二谛义
补刻二谛章叙嘉祥藏大师所撰二谛义章三卷。传流吾国已来。仅一千年奇矣。宠藏之古名蓝之间。而不以广其传者也久矣。向者龙宝与公。偶得上下两通。辄刻木以布海内。譬诸宝鼎之阙一足。不亦恨乎。近有书林某者。幸得古本之全者而来。请余重..
略三论游意义
三论游意义硕法师撰 略有开四重(一明经论游意。二明四论大归。三明中观宗者。四明无方问难也)。第一明经论游意者。略明三种。一者明人论菩萨不同。二明诸经论不同。三者所化缘利钝不同也。此即是佛菩萨因缘。经论因缘。能所因缘也。人即..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擅坚白之名。及脱俗高尚。亦江左须弥。凡所述作。莫非皆是实归之路。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苻书云。什是天竺大婆罗门鸠摩罗炎之子也。其母须陀洹人。什初诞生。圆光一丈。..
宝藏论
宝藏论长安沙门释僧肇着广照空有品第一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气含于大象。大象隐于无形。为识物之灵。灵中有神。神中有身。无为..
肇论疏
肇论疏卷上 序释元康撰肇论序小招提达法师作者 就此一论。文有二章。前序文。后论本。今言肇论序者。后秦姚兴时。长安释僧肇法师。作宗本不迁等论。从人立名。故云肇论。叙述肇法师所作论意。故名为序。尔雅云。东西牆谓之序。郭象注云。..
肇论新疏
肇论新疏卷上五台大万圣祐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大师长讲沙门文才述始自好诵斯论。亦粗玩其辞。尚未能吮其理味以其心也。及隷樊川之兴教。得云庵达禅师疏又数年应宁夏命。复获唐光瑶禅师。并有宋净源法师二家注记..
净土法语
夫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谓速出生死之玄关,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凡修行,求出离生死,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务自修,悟明心..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基撰总料简章第一总辨诸教.业.宗.体.名。于中略以五门分别。一教益有殊。二时利差别。三诠宗各异。四体性不同。五得名悬隔。第一教益有殊。复分为二。初明轮益。后辨义益。明轮益中。复分为二。先明异计。后明大..
劝发菩提心集
劝发菩提心集卷上翻经沙门慧沼撰一明菩萨种姓相门 二明发心因缘门 三显胜负论门 四譬喻赞叹门 五劝发胜劣重广门 六立誓发愿门 七复说发心及哀愍门 八杂明修行及退不退门 九依观普贤菩萨经忏悔受戒门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菩萨..
能显中边慧日论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一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十力五眼大圣雄为物求法无边劫八万四千妙宝藏咸契其真胜彼岸随机诠显各令鉴故号能仁为法王佛日权隐涅槃山正教随潜慧眼灭十地三贤诸圣众愍物护法释深经末世命念慧行微多者随情迷圣旨偏释正教从己见..
大乘入道次第
大乘入道次第一卷沙门智周撰稽首无等善调御能拔生死苦沉溺如空性相无去来若影从形应所化实相一味妙甘露等流八万甚深法三贤永截爱流人十地长驱正路者故我归诚此三宝将显入大乘位行愿法恒朗长夜中有情永拨重昏暗夫欲趣求大菩提者。当知二事..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序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体製兼以韵。故知义彼而文从此。扩充之则唯识理事无遗矣。昔天亲虑末学心力减而不永。遂撮瑜伽之文。述三十颂。精择而从略。欲人之易入。目曰唯识三十论。后护法诸师。各出所见以造释论..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今将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 教义摄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开宗第四 乘教开合第五 起教前后第六 决择其意第七 施设异相第八 所诠差别第九 义理分齐第十初明建立..
华严五教止观
五教止观一乘十玄门合行叙夫五教止观也者。华严初祖帝心尊者所造。且一乘十玄门也者。第二祖至相大师所撰也。偕释于大不思议经。而始起五教。廼立十玄。是显于无阂重重因陀罗珠网之宝册。示乎圆融隐隐锭光颇黎镜之玉章也。或日书林井氏袖..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和尚说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
华严五十要问答
锲华严五十要问答序五十要问答二册者。华严第二祖云华尊者。撮略杂华之要义。往复徵责以解其肎綮者五十余条。实可称义学之龟鉴者也。抑俨公者受称性之说于帝心大师。其製述颇多。所谓搜玄孔目十玄及此章等竝皆末学据此作蹊径者不为少。虽..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一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初会十门料简一经意 天王赞佛说偈初首显教分齐义 卢舍那品一乘三乘义章 胜音菩萨偈首立转法轮章 观五海说十智文立五海章 说分文内净土因缘文初立十世界章 普庄严童子处立因果章 ..
华严经旨归
华严经旨归唐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法藏述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无碍鎔融卢舍那之妙境。有崖斯泯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实叵寻其旨趣。宏深法海尤罕测于宗源。今略举大纲开兹十义。撮其机要称曰旨归。庶探玄之士..
二谛义
二谛义中卷胡吉藏撰释二谛名者。此义极难。解二谛名者。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从来久解。今未知那得二谛名而欲释耶。解此问者。我家明二谛有两种。一教二谛。二于二谛。如来诚谛之言。名教二谛。两种谓情。名于二谛。此则就情智判于教..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卷第三胡吉藏撰佛性义十门。一大意门 二明异释门 三寻经门 四简正因门 五释名门 六本有始有门 七内外有无门 八见性门 九会教门 十料简门甘药停山由来已久。圆珠沉水实自积时。而随其流处六味不同。竞捉瓦石三乘成异。谬言羊角之..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卷第五胡吉藏撰教迹义三。一释教不同门 二感应门 三净土门释教第一。至理无言所以言者。言生于群心。然群基百差。致令圣教万殊。万殊言教解释不同。成论师。或言四时。或言五时。引涅槃经云。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
大乘义章卷第二
大乘义章卷第二远法师撰义法聚中此卷有七门(三解脱门义亦名三空义 三有为义 三无为义 四空义 四优檀那义 四悉檀义 四真实义)。三解脱门义八门分别(释名一 辨性二 分别三 制定其名四 制立其数五 次第之义六 就地分别七 重空之义八)第一释..
大乘义章卷第三
大乘义章卷第三远法师撰义法聚中此卷有八门(四谛义 四缘义 五果义 六因义 四空义 五法三自性义 六种相门义 八识义)。四谛义九门分别(一释名 二开合辨相 三染净因果分别 四理事分别 五十六圣行分别 六有作无作有量无量相对分别 七同异分别..
肇论新疏
肇论新疏卷中五台大万祐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大师长讲沙门文才述般若无知论第三 释兹分二。初明般若。后解无知。初有二种。一本觉般若。即众生等有智慧是也。大论四十三中翻为智慧。故华严出现说。一切众生皆具..
肇论疏
肇论疏卷中释元康撰般若无知论此论第三明因申般若教也。而言般若者。梵音。此云智慧也。无智者。无有取相之知耳。常人皆谓般若是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着。若有取着即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取无缘。虽证真谛。而不取相。故云无..
大乘义章卷第四
大乘义章卷第四远法师撰义法聚中此卷五门(十七因义 十一空义 十二因缘义 十八空义 二十二根义)。十因义七门分别(列名解相一 十因生法二 对二因分别三 对六因分别四 对缘分别五 对果分别六 对人辨异七)第一门中先列十名。后辨其相。十因义..
肇论新疏
肇论新疏卷下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大师长讲沙门文才述涅槃无名论第四 涅槃唐译圆寂。谓四德已备曰圆。三障已亡曰寂。即第一义真该通空有佛性是也。故下文中亦叙第一义。意在于此。亦名尽谛。如宗中..
肇论疏
肇论疏卷下释元康作涅槃无名论并表上秦主姚兴此论第四明果申涅槃教也。论文有二。前表。后论。今初表。云涅槃之道妙绝言象。言象苟绝。岂有名哉。而有名者。假涅槃名也。既云假名。则实无名矣。今明实故。云涅槃无名。肇法师本因秦王而作..
大乘义章卷第五
大乘义章卷第五(本)远法师撰染法聚第三此有六十门染法聚烦恼义中有三十门此卷有二十三门(二障义 三障义 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 三使义 三漏义 四缚四流四〔枙〕之义 四取义 四身结义 五住地义 五盖义 五下分结义 五上分结义 五悭义 五心[打-..
劝发菩提心集
劝发菩提心集卷中翻经沙门慧沼撰一赞受戒门 二显过劝持戒门 三明护戒门 四受意门 五说受益门 六正受门 七受戒得益门 八受十善戒门 九赞忍护戒门 十白衣五戒门 十一供养门 十二供养见利门 十三障治门 十四胜劣门 十五善友门 十六杂行门 十..
大乘义章卷第六
大乘义章卷第六远法师撰染法聚烦恼义中此卷有七门(十使义 十缠义 十障义 十四难义 十六神我义 六十二见义 八万四千烦恼义)。十使义十门分别(释名辨相一 三性分别二 利钝见修分别三 相应不同四 约境随界分别五 九十八使等分别六 缘缚不同..
劝发菩提心集
劝发菩提心集卷下翻经沙门慧沼撰受菩萨三聚净戒门 得舍门 自受菩萨戒门 八胜五想门 听法门 说法门 摄生方便门 求法门 入法门 应护正法门 六度依庄严论十种分别门 七似饶益门(谓似母等) 菩萨五悕望门 六决定应作门 六度瑜伽九种分别门 五..
大乘义章卷第七
大乘义章卷第七慧远述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五失)。身等三业五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辨相..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基撰诸藏章诸藏。略以十门分别。一结集缘起。二名数增减。三辨废立。四出体性。五释名义。六显差别。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八师资建立。九次第分别。十释通疑难。第一结集缘起者。一切经中别有一卷。名结集三藏传。并..
能显中边慧日论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引鉴除谬章第二标彰五性谬一 种性不同谬二 本性住性谬三 五性唯亲谬四 真如为种谬五 通经法尔谬六 漏生无漏谬七 说教前后谬八 增寿非了谬九 说妄通经谬十 通释外难谬十一标彰五性谬一有义若人同时..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三基撰大种造色章大种所造色。合以六门分别。一辨体。二释名。三生等五因以明造相。四依因缘以辨大造。五同异大造相望辨造。六问答分别。辨体者。顺世外道。不别立有能造所造。俱是四大。然性是常。更无别物。吠世史迦..
能显中边慧日论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四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依文显正三明佛性不同一 有无差别二 明阐提类异三 声闻有殊四 二死不等五 明佛三身常无常异六 杂决择七明佛性不同一依诸经论。所明佛性不过三种。一理性。二行性。三隐密性。言理性者。佛性论云。..
大乘义章卷第八
大乘义章卷第八远法师撰染法聚苦报义有十四门(一二种生死义 二四生义 三四有义 四四识住义 五四食义 六五阴义 七六道义 八七识住义 九八难义 十九众生居义 十一十二入义 十二十八界义 十三二十五有义 十四四十居止义)。二种生死义六门分..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四基撰归敬章能敬相。以六门分别。一诸教不同。二释名差别。三出体性。四明敬意。五敬礼归依二种差别。六诸门辨。一诸教不同者。有唯身敬非语.意。俱舍论云。稽首接足故言敬礼。以已头首至于地中而接彼足。故名敬礼。..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三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于所知障中。又断一分麁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余义如下断惑中说。问若于地上不留烦恼。云何大悲同..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五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五基撰二十七贤圣章略以五门分别。一释名义。二出体。三依身地。四废立。五问答决择。释名义者。于中有二。一者列名。二者释名。言列名者。总有二类。一者因位。二者果位。就因之中有其十八。果位之中有其九种。因十八..
大乘义章卷第九
大乘义章卷第九远法师撰净法聚第四。有一百三十一门。净法聚因法中。有一百十三门。此卷有九门(一发菩提心义 二回向义 三金刚三昧义 四断结义 五灭尽定义 六一乘义 七二种庄严义 八二种种性义 九证教二行义)。发菩提心义三门分别(释名辨..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十力章 六波罗蜜章 十八不共法章 四无畏章 贤首品初立发菩提心章 三种佛性章 八种梵音声章 第三会十住品内本分首种性章 十住章 梵行品初明通观..
大乘义章卷第十
大乘义章卷第十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二门(三归义 三学义三聚戒义 三种律仪义 止观舍义 三慧义 三种般若义 三智义 三量智义 同相三道义 别相三道义 三种住义)。三归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所归二 能归三)第一释名。言三归者。归投依..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三终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门释智俨集第六会十地品初明十地章 本分中六决定章 加分中意加内明四法章 六正见章 请分中转依章 请分未证教二大章 说分初料简诸宗义章 安住地分初五怖畏章 校量胜分初十愿章 三种菩提章 行..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六基撰三宝义林三宝。略以六门分别。一明种类。二出体性。三释名字。四辨废立。五显差别。六解妨难。明种类者。有六种类。一同体。二别体。三一乘。四三乘。五真实。六住持。同体者。胜鬘经说。归依第一义者。是究竟归..
大乘义章卷第十一
大乘义章卷第十一远法师撰净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九门(一煗等四心义 二人四依义 三法四依义 四圣种义 五四亲近行义 六转业四行义 七四修定义 八四不坏净义 九四坚义 十四种道义 十一四种善法义 十二四种味义 十三四德处义 十四四种求知义..
华严策林
华严策林右唐贤首国师述夫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了说。总明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此诸界为体。缘起为用。体用全收。圆通一际。语其所以。不出缘起。以义回转。鎔达有空。随智鉴用。即说多门。随体湛宗。即说一义。若..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上卷沙门法藏撰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虽事理不参而冥。无二..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上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三宝章 流转章三宝章三宝义略作八门。一明建立。二释得名。三出体性。四显融摄。五明种类。六拣所归。七辨业用八明次第。初明立意者有七种。一为翻邪故。即翻外道尊师。谓自在天等。故立佛..
华严经义海百门
华严经义海百门(并序)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夫缘起难思。谅遍通于一切。法界叵测。诚显现于十方。莫不性海冲融应人机而表一。智光赫奕耀世间以通三。殊胜微言轻毫彰于圆教。奇特圣众纤埃现以全身。逈超情虑之端。透出名言之表。窃见玄纲浩..
华严游心法界记
剏镌华严游心法界记序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而性亦非一也。盖世间之性贤与不肖也。贤无事。而不肖凿也。出世之性三衍。定性局。不定通。而进者性如。尽者性藏已。若夫出出世之性谓七大焉。三千焉。帝网焉。即不思议运之称以名于法界也..
华严发菩提心章
华严发菩提心章凡例此章别有异本,而文画多纰谬,字句颇缺脱,今以梅尾南都诸本随义参订改正。笔削非私意也,每值文有大异,系之鼇头。《法界义镜》曰:「香象大师《菩提心章》载法界观门,以明发心相。」故今章明第四表德中有五门:自第..
华严经关脉义记
华严经关脉义记夫以三乘渐次究之者可测其津涯。一乘圆融寻之者莫知其源底。良以称性之说穷法界而遍十方。无尽之谈周刹海而该九世。重重互现本末异而参差。转转相由主伴分而交映。卷则一言无外。声闻掩视听于中延。展则尘算难知。文殊仰进..
华严关脉义记
华严关脉义记无碍势。四问答取文势。第一展转无尽者。复有二门。一为多。二类结来本。初者展最清净法界。为理智两门。即分菩提涅槃之异也。又理开体用。智分因果。即题中大方广佛华严是也。总以前后连合巧成诠表。即题中经之字是也。然即..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晋水沙门净源述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有授。非天册圣帝卑万乘之..
华严经金师子章注
金师子章序夫龙象之蹴踏于乾坤。开奥藏兮说妙法。虮蚁之趹[跳-兆+同]于土块。传深法兮转法轮。杜顺智俨祖师既滂大法于碧落。香象清凉贤德早话明[王*果]于黄泉(矣)。所以虽大圣之说传一味。华严一乘秀众教。虽弘经之达士其德同。香象独胜..
三圣圆融观门
三圣圆融观门沙门澄观述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按指发挥,触事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圣表法之二义,遂着三圣圆融观。一毛之智观,难以度成;粗依教理,略示纲要,惟冀远识,虚己而求之焉。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
华严法界玄镜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余覃思大经薄修此观。罗其旨趣已在疏文。恐堕业于深经。少赞演兹玄要。精诚之者时一发扬。数子恳求叩余一阐。咸言注想访友寻源。或学或传遍求众释。积岁疑滞今方焕焉。夕惕勤勤愿释深旨。顾以..
注华严法界观门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唐绵州刺史裴休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覩。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引徐吕取韵切忌道着归德法云洒扫比丘琮湛撰并集解窃以。观门深旨厥号溥融。满分幽宗摽乎法界。玄寂不动。尘尘而净国纯真。灵鉴随缘。念念而佛心证觉。毛端虽隘。容多刹而弥宽。心数既玄。统群集而靡异。斯廼曼殊示迹..
原人论
原人论序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万灵蠢蠢皆有其本,万物芸芸各归其根。未有无根本而有枝末者也,况三才中之最灵而无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我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从来,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故数十年中学..
法界图记丛髓录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夫大圣善教无方。应机随病非一。迷之者守迹。不知失体。勤而归宗未日。故依理据教。略制盘诗。冀以执名之徒。还归无名真源。读诗之法。宜从中法为始。盘回屈曲。乃至..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释华严十明论叙宋宝觉圆明禅师惠洪觉范撰显谟阁待制朱公世英。为余言。顷过金陵。谒王文公于锺山。公以彦里閈晚生有志学道。谓曰。若读史见勾践伍员事乎。勾践保栖会稽。置胆于坐卧则仰胆。饭食亦尝胆也。伍员去楚櫜载。而去昭关至蒲伏行..
海印三昧论
海印三昧论一卷(并序)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明皛所述若夫大道无边非隘行之能寻。至理深玄非浅智之所识。如以局情入道。道非局入。执教求理。理非执求。要以无方大行始可穪道。孱空圆智逈会理矣。故请将来君子同怀寄筌之意。归命尽十方法界中三..
佛制比丘六物图
佛制比丘六物图大宋元丰三年夏首余杭沙门元照于天宫院出初明三衣为三物(此衣九品且示)僧伽梨大衣(上品余准减作)T45p0896_01.gif郁多罗僧七条T45p0897_01.gif安陀会五条T45p0897_02.gif比见乐学戒者。欲置法服。不知所裁。既昧律仪。多承..
护命放生轨仪法
护命放生轨仪法唐三藏法师义净撰夫以怀生者。皆爱其生。上通贤智。有死者。咸畏其死。下洎蜫虫。由是善逝随事而修慈。不损含识。量内身而准物。刀杖不加唯以大悲。宣扬法化。于护生处。极致殷勤。是佛弟子。理应随作。观虫滤水。是出家之..
受用三水要行法
受用三水要行法唐三藏法师义净撰准依圣教。及西方现今众生所用之水。有其三别。一时水。二非时水。三触用水。言时水者。谓是沙弥俗人。自手滤漉观知无虫。午前任受而饮。若大僧手触盆罗及杓水即不堪入口。而况食用。有恶触故即如僧家常用..
说罪要行法
说罪要行法唐三藏法师义净撰每于半月月尽忆所犯罪。准法而说。或故妄语 或饮酒 或非时食等 或请香不净洗手而食每于旦朝或复余时。不观水而饮用。不如法放生故。断众生命。自坏生地。或教他坏。不作知净语。于五生种不以火等作净而便食。..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
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原夫赡部嘉运。至四佛释迦文如来遗教利见也。大元御世第五主。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登极也。天资福慧。谛信内乘。普使万邦。咸归一化。虽敷天垂拱。而至治无垠。眷支那弘道。而在躬不息。欲以..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元帝师苾刍拔合思巴集敬礼一切智。教示增上戒学律藏有三种。第一未得令得仪范 第二已得律仪不犯护持方便 第三若有犯者令修补法第一未得令得仪范者有四种。能为得律仪作障 能为安住律仪作障 能为增长德业作障 ..
菩萨戒本宗要
大贤法师义记序大荐福寺僧道峯撰吾观。悠悠群动。营尘业。以增夫漏根。遑遑众人。攀垢缘。以津于惑树。譬乎空花起灭火轮施驰。故真梵哀夫。运之以宝筏。世雄宰化授之。以金章。若赜其精微。冥厥中秘。则超识妄海。遗捐汩纷。宅神灵卿。怿..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