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萨,能增长一切善根,永离颠倒不著诸行,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为一切众生作功德藏,普覆一切,拔出生死,令得众善,等无差异。参阅..

等流

【等流】等者等同之义;流者流类之义。等流,即同一流类之义,简单的说,果同于因称等流。《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无惭、悭、掉举,是贪之等流。’即谓无惭等系由贪所流出,以无惭等皆为具有同..

等流习气

【等流习气】为‘异熟习气’之对称。此又作名言习气、名言种子。即瑜伽行派与唯识宗所说,由‘七转识’之善、恶、无记等三性为同类因,而熏成第八识中之名言种子。等流,谓流类相等或相似;习气..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又作次第缘。指由前念之心法开路、避让而引生后念心法的作用。等,同等之义。前念与后念的心与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用同等一样,并无一法而二体并起..

等诸佛回向

【等诸佛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三位。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悲智双行,不著生死,不离菩提,修回向事。参阅‘十回向’条。

等觉菩萨

【等觉菩萨】等觉有二解,一者又作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即是佛位,为菩萨修行至极位之称;二者,为菩萨修行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称等觉者,意谓与佛相等,而修行上尚逊一筹。亦称有上士,以..

菩提

【菩提】梵语bodhi,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又作菩提留支,译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时来到洛阳,翻译经典。永平元年,与勒那摩提合译《十地经论》十二卷。后来记载,对二人合译一节颇多异说。《历代三宝记》卷九称:‘..

菩萨所观四智

【菩萨所观四智】这是菩萨悟入唯识之理以前,所成就的四种智慧。唯识宗主张诸法皆由心识所变现,故否认心外有实法之说,为破除外道对‘实我实法’之执著,遂揭示此四智之说,以一一驳斥外道的见..

集法忍

【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集法智

【集法智】为观三界之四谛所发十六心之一,八智之一。集指四谛中之集谛。乃缘欲界之集谛而观之,断除迷惑集谛之见惑,而印证集谛之理所得之无漏智。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集类忍

【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集类智

【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发心住

【发心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萨,初发大菩提心,修十信行,所谓十信者,一、信心,谓信四谛三宝。二、精进心,谓善心勇悍,三业共励,三、念心,谓忆念三宝等..

发光地

【发光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三位。此位菩萨,成就胜定,及殊妙教四种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如《解深密经》云: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

发业润生

【发业润生】谓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此系惑之两种作用,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所谓发业,系指发业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别起的烦恼为主,其中更以与..

散位独头意识

【散位独头意识】四种意识之一,为散乱心中的第六意识。意识有明了、定中、独散、梦中等四种分别,其中,明了意识与眼、耳等五识俱起,故称五俱意识;定中、独散、梦中等三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故..

散乱心所

【散乱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散乱即不专心,令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善慧,增长恶慧。《成唯识论》曰:‘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

【惑】惑即烦恼。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者,谓之惑。亦即指身心恼乱的状态,或总称妨碍一切觉悟心的作用。《成唯识论》卷八载:‘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以..

惑杂染

【惑杂染】惑即烦恼,生死相续的因果,是惑、业、苦,由惑造诸恶业,由业招生死苦,唯识家称此三者为三‘三杂染’,三杂惑以惑杂染居首,故惑杂染为生死流转之因。《成唯识论》曰:‘生死相续,..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