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论宗

【摄论宗】此为我国陈隋之际,真谛译出《摄大乘论》后,与其弟子所建立的一个宗派,为我国大小乘十三宗之一;此宗依于《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

触支

【触支】十二因缘的第六支,婴儿出生后,根、境接触而生认识作用,唯尚无强烈的分别心,只是以无分的‘赤子之心’来触对外境,这种天真末凿的直觉就称为触。《涅槃经》云:‘未别苦乐,是名为触..

触心所

【触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触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故又称‘三和’。《成唯识论》卷三曰:‘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

触食

【触食】四食之一,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的根、境、识和合所生。换言之,触食,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接触色、声、香、味..

触境

【触境】又作触处,五境之一,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触尘者,亦四大所造,乃色尘之触,身根所对,谓轻重滑涩、冷暖饥渴等触,为身识之所缘故。’此在《大乘广五..

护月

【护月】梵名 Candra-gupta。 又称月藏。为中印度那烂陀寺之沙门,与护法论师同代。生平事迹不详,尝造《辨中边论释》,说赖耶缘起论,倡本有种子之说。其书今不传。见《大唐西域记》卷九。..

护法

【护法】梵名 Dhamapala,音译达摩波罗,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约六世纪中叶人,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至城大臣之子,本与王女有婚约,然于结婚之日落发出家。《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称他:‘学乃渊..

饶益行

【饶益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萨,修持戒行,不染五欲,并令一切众生亦能持戒,称饶益行。

饶益有情发心

【饶益有情发心】有情即众生。谓人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与其乐,是名饶益有情发心。

灌顶住

【灌顶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十位,又作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一、度众生,..

欢喜行

【欢喜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一位。此位菩萨,修行布施,怜悯众生,令见者欢喜,称欢喜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欢喜地

【欢喜地】又名极喜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一位。此位菩萨,初发真无漏,舍无始以来异生性,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之理,能利益自他,故生大欢喜,如《解深密经》云:‘成就大义得..

显色

【显色】指显然可见之色。为‘形色’的对称。于一切色法中,其相状显著,可使眼见而识别者,称为显色。为眼根所取的色境有十二种,此中有实有假,实者是显示物质颜色的差别,即青、黄、赤、白四..

显扬圣教论

【显扬圣教论】为‘十支论’中的总苞众义支。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凡二十卷。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的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之所依。本书凡..

显境名言

【显境名言】唯识宗之教义。以名、句、文等诠表事物之义理,称为表义名言;而七转识之心、心所能识别对象,正如名言能彰显事物之义理,故称显境名言。..

显识

【显识】此为《显识论》所立二种识之一,为阿赖耶识之异名,另一种识为分别识,即指意识(染污意,即末那识)。《显识论》中谓身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

显识论

【显识论】陈代真谛译,一卷,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谓识有二种,一曰显识,一曰分别识。并阐述一切三界唯识之论旨。此论原作者不详,唯真谛译本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的..

变化

【变化】转换旧形,名为变,无而忽有,名为化。佛菩萨之通力,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法华经》曰:‘神通变化不可思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曰:‘转换旧形名变,无而忽有名化。变与化异..

变化土

【变化土】唯识宗所立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略称化土,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变化土即佛以成事智之大慈悲力,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应未登地诸菩萨、二乘..

变化身

【变化身】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中的应身,为应身的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