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唯识学立论,以为一切法相(世间一切现象)唯识所变,此在唯识理论上称为‘识’。欲了解识变,必先了解什么是‘识’。《大乘法苑义林章》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

识支

【识支】十二因缘的第三支。识指五蕴中的识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后来的大乘佛教,指的是第八阿赖耶识)。识受业力牵引,‘纳识投胎’──就是投生。若以现代观念诠释识,识是以..

识食

【识食】四食之一,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换句话说:也就是地狱及无色界的众生,是以识支持命根。见‘..

识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四无色定之一,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见‘四无色定’条。

识蕴

【识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唯识宗于‘五位百法’中,立八识心王之名,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在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

识变

【识变】识变,是唯识宗所世的独特法门,意谓一切诸法,皆是识所变现,称为识变。《成唯识论》卷二曰:‘然依识变,对遣妄执真实我法说假似言。’识变是由识转变、转化、变现的意思。《唯识三十..

识体四分

【识体四分】为唯识宗所立的教义。唯识宗认为,构成我人认识作用的心识,其认识作用有四种分类(说到识,包括各各的相应心所在内)。这四种作用,是在‘识变’时生起的,即:一、相分,相即相状..

愿波罗蜜多

【愿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八即是愿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求菩提愿,就是菩萨发愿成无上佛道。二、利乐有情愿,就是菩..

坏苦

【坏苦】为苦苦、坏苦、行苦等三苦之一。又作变异苦,乐境变坏的苦。对所爱的人或物,因死亡破坏的变化所生起的苦感。又身中地、水、火、风等四大互侵、互坏之苦,亦称坏苦。此外,诸可意之乐受..

痴心所

【痴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痴又称无明,以无明故,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义理全乖。《成唯识论》曰:‘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

边见

【边见】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首为身见——即我见:有了我见,即计度我为死后常住不灭者,或计度我为死后断灭者,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见或断见。《成唯识论》曰:‘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

颠倒

【颠倒】指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的妄见,这是产生烦恼的根本。对于颠倒妄见的分类,诸经论所说不一。一般多说三颠倒。即:一、想颠倒,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二..

类无别真如

【类无别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五地断下乘般涅槃障所证的真如。第五地证生死涅槃平等无差别迷悟一如之理,由此了知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

难陀

【难陀】梵名 Nanda,意译欢喜,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约与安慧、净月同时。《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梵云难陀,唐言欢喜,胜军祖习,故于后卷新熏种子,北师所说,造《瑜伽释》等,大有制作。’..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印度瑜伽行学派重要的著作,无著论师造,又称摄论,为摄论宗的根本要典,为‘十支论’中的‘广苞大义支’。我国有三种译本,一者后魏佛陀扇多译,凡二卷,此译本虽最早译出,但由于..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为无著所造《摄大乘论》的注释书,无著之弟世亲论师造。汉土有三种译本,一为陈代真谛译,凡十二卷,一说十五卷,陈天嘉四年,在广州制旨寺译出,慧恺笔受,后世称《梁译摄大乘论..

摄末归本识

【摄末归本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为第三种观法。相分是识所取之境,见分是了别境的作用,此二者均从识体生起,故识体为本,相、见二分为末,所以离开识之自..

摄受因

【摄受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三界惑业系缚之法及不系缚之法,都为真实见所摄受,故称为摄受因。参阅‘十因’条。

摄散归观支

【摄散归观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分别瑜伽论》,此论中土未译。参阅‘十支论’条。

摄论九识

【摄论九识】真谛一系的摄论师,于八识之外,立第九阿摩罗识,成立九识义,与地论师及唯识宗之八识各不相同。此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