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

三土者:一、法性土 自性身之所依。二、受用土 受用身之所依。三、变化土 变化身之所依。

破惑(二)

二无我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此云有情。有情无我,即生空也。有情无我者:如百法五位之中,若云心即是我,则心且有八,何心是我?又一一..

破执我不应理

唯识论云: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此执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

一切唯识

诸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

二空

二空者,人无我则人空,法无我则法空。能悟二空,即是正观也。

三能变识

一切我法,皆是其假。不过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而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然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此三能变,即异熟、思量、了别。第一能变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

诸识转变

问: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答:八心王、五十一心所之诸识转变,即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离此见..

展转分别

问: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答: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熏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又以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何假外缘,方生..

生死相续

问: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答: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粗异熟果。前尽后生,即彼..

唯识实性

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圆成实性,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三性三无性

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 周遍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遍。唯第六识为能遍计也。所遍计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彼不过即于依他..

二转依果

二转依果者,谓菩提涅槃。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

无漏界

无漏界者,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不思议

不思议者,超过寻思言语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

善(二)

善者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稳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

常者,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

安乐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大牟尼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

法身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

五重唯识

观门次第,从粗至细,总有五重:一、遣虚存实识 谓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无体用,应正遣空,情有理无故。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若尔何故得言唯识?唯言但遮愚..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