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般若

大智度论云二种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三教之法,故有共不共之名也。一、共般若 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证也。..

二般若(二)

地藏十轮经明般若二种相:一、世间般若 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三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世间般若。二、..

二般若(三)

华严经疏云二般若:一、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二、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

三般若

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一、实相般若 为般若之理体,众生本来具,离一切虚妄之相,为般若之实性,是所证之理体也。二、观照般若 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方便般若 分别诸法之权智也..

三般若(二)

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诠上二般若之言教,如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之般若经是也。

五般若

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诸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

六慧

若萨璎络本业经云六慧:一、闻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谓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二、思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三、修慧 ..

六现观

六现观:一、思现观 为思观察诸法,别生现观之智,而使力强,故与其现观之名。二、信现观 于三宝以决定之净信,助现观之智,而不退转,故与其现观之名。三、戒现观 无漏之道共戒,除破戒之垢,..

七知

涅槃经云七知: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一、知法 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二、知义 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八觉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

二智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

二智(二)

二智者:一、实智 达菩提实理之智也。二、权智 又谓之方便智,通佛菩萨权方便之智也。

二智(三)

二智者:一、如理智 为佛菩萨真谛之理之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 为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

二智(四)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一、如理智 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二、如量智 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

二智(五)

摄大乘论云二智:一、根本智 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二、后得智 谓依止..

三智(二)

观音玄义云三智:一、一切智 谓于一切内法内明,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二、道种智 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

三智(三)

楞伽经云三智:一、世间智 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二、出世间智 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

四智(二)

法界次第云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

五后得智

摄大乘论释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十一智

大般若经云十一智:一、世俗智 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二、法智 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