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动亦不住静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转业报依解脱

凡夫所受报得,皆是业报,业报谓业果也。由过去之业因,招现在之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皆是苦缚,不得解脱。解脱者,梵语木底木乂,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

转生死依涅槃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槃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槃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

转六凡成四圣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证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

十界

前言世间,说有六凡。兹合世出世间,则为十界。然凡圣本来是一,但因迷悟不同,而差别于是迥殊。迷有轻重,悟亦有浅深,因是迷悟之中,亦复高下大异,此所以有十界之分也。..

迷悟为因

迷于事理为迷,开真实之智见为悟。迷之义亦多矣,如曰迷惑,即谓谬于事理为迷,不明事理为惑。如曰迷妄。即谓闇于事理曰迷,虚而不实曰妄。或曰迷倒谓迷心倒转于事理。或曰迷没,谓迷情没在于非..

二漏为缘

迷悟既分,所为乃别,是则名为有漏无漏。漏者,漏泄之义,为烦恼之异名。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之六根门头,漏泄流出而不止,故谓之漏。又漏者漏落之义,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

十界为果

由迷悟之心,行有漏无漏之业,则得十界之果。十界者,即十法界。合四圣六凡,是为十也。法界之义有多种,约二义能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

染净心

心净则佛土净,心染则国土秽。净土秽土,悉依一心染净而现。

自在不自在

业由心造,境随业转。心有净染,故境有自在及不自在。染心为业所拘,则境不能自在。净心无所挂碍,则境随心自如。故四类有情,能变之识,各相违故。所变之境,亦乃相违。故天见宝严之地,而鱼见..

三世间(二)

前言世间,但就众生而说世间。兹合凡圣而说,亦分之为三世间。一、器世间 即国土世间,举如来所化之境。二、众生世间 举如来所化之机类。三、智正觉世间 如来具大智慧,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是..

二种身

报境不外乎二,所谓依报正报是也。依正二者,亦即身土。兹言身之分别,凡圣不同。先述凡夫二乘之身,次论佛身。凡夫二乘之身,即二种身。二种身者,谓分段身、变易身。一、分段身 界内凡夫,身..

佛之三身

兹说佛之三身,金光明经玄义云:三身者,身、即聚积之义,谓聚积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一、法身 谓始从初住,续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

四土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二、方便有余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

一浮幢佛刹

一浮幢佛刹,具下之数项: 一、一香水海。 二、海上一莲花。 三、花上一世界种。 四、世界种上二十世界。 五、每一世界,各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但第一至第二十,其数亦顺次递增为一至..

华藏世界海

华藏世界海,有一百一十一之香水海。

娑婆世界位置

娑婆世界所在之一浮幢佛刹,此佛刹之名。如:一、无边妙花光香水海。二、一切香摩尼王庄严莲花。三、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四、种上二十重世界。 第一重 最胜光世界 离垢灯佛 第十二重 光..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八、宝..

生死与涅槃

凡夫总相,即是生死。圣者之相,即是涅槃。涅槃非相,即就生死,说不生死,是涅槃相。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