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之各名义

由戒名上说,名词有种种,曰戒禁、戒律、律仪。戒禁 依宗规而定之戒律禁制,名曰戒禁。戒律 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为防止邪非之法律,名曰戒律。律仪 律者法律,仪者仪则。所制之法律,以..

四科

戒分四科: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也。一、戒法 如来所制之法,是为戒法。二、戒体 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是为戒体。三、戒行 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

世出世二戒

戒由世出世二义上,分之为二:一、出世间戒 沙弥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二、世间戒 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八戒也。

性遮二戒

戒由性遮二义上,分之为二:一、性戒 杀、盗、邪淫、妄语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得福,犯之即受罪。二、遮戒 饮酒等戒是也。若饮酒则能犯诸戒,是故佛特遮止。而使不饮..

道定二戒

戒由道定二义上,分之为二:一、道共戒 三乘之圣者,至见道修道之位,而发无漏道。故与无漏智共,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戒体亦无漏也。二、定共戒 行人修持色界之四禅定,故与彼定心共,身中自生..

三律仪

以律仪差别,略为三种者: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尘戒。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尘戒。三、道生律仪 谓无漏戒。

四戒

以戒分之为四者:一、解脱戒 由戒师以如法之作法,受戒身中,发得戒体,解脱身口之恶业,就此生沙弥比丘等之差。二、定共戒 入色界四禅定,则自身生戒体,有防非止恶之功能。三、道共戒 于见道..

四级

以小乘戒之分相,略为四级者:一、五戒 二、八戒 三、十戒 四、具足戒

在家二戒

五戒八戒,为在家二戒。佛为在家信佛者,制此二戒也:一、五戒 五戒为尽形寿之戒,故但禁邪淫。二、八戒 八戒为一夕一夜之戒,故总禁淫。..

出家二戒

十戒、具足戒,为出家二戒。出家者,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名曰出家。此二种戒,皆不淫戒。谓之出家戒。一、十戒二、具足戒 具足者,圆满也。具足戒,即圆满戒之义,略名具戒。又名近圆..

八种别解脱戒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 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

七众

戒非悬设,由受而彰。受持戒者,为戒之的。何等受者?所谓七众。七众者,受持佛戒,为佛弟子,有此七也。七众之中,又大分二:在家出家。在家二众,出家五众。五众之中,受具足戒者二众,小戒者..

出家戒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

五篇

五篇,即分犯罪以为五等也。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此五等犯罪,若以世俗罪律之意例之,可配五刑。翻译名义云:五篇配五刑是也。一、波罗夷配死 梵语波罗..

七聚

翻译名义明七聚,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比丘尼戒,总为七聚。一、波罗夷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 一者、退没 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 二者、不..

八段

比丘之戒,总为八段,与前七聚相仿,开合稍异耳。一、波罗夷 在僧律中,为极恶大罪。二、僧残 犯之必依众僧,行忏悔法。三、不定 轻重未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 尼,尽也。萨耆,舍也。波逸提,..

具足戒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称为二部律。此二部律,未受戒者,不许先知。佛有明制,本文但举其数耳。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称二百五十戒,分为八段,略示其数。第一、四波罗夷 第五、九十波逸提第二、十三僧残 第六、四提舍尼第三、二不定第七、百众学第四、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第八、七灭..

五百戒

五百戒者,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据律惟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数称之,曰五百,束为七聚:一、八波罗夷五、八提舍尼二、十七僧残六、百众学三、三十舍堕七、七灭诤四、百七十八单提含成三百四十八戒..

十戒

十戒者,沙弥所持之十戒也。一、不杀生六、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二、不偷盗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三、不淫 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四、不妄语九、不得非时食五、不饮酒十、不得蓄钱金银宝物..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