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五小部

(名数)天台智者之说,玄义,文句,止观谓之三大部。荆溪悉为之作疏记。观经疏,光明玄,光明疏,观音玄,观音疏谓之五小部。四明皆为之作疏记。..

三子

(譬喻)第一子孝顺父母,且有智慧,能知世间之事,第二子不孝顺父母,而亦为利根,能知世间之事,第三子不孝顺父母,且为钝根,不知世间之事。父母教三子,先第一子。次及第二子第三子。第一子..

三五

(术语)三性与五法。唯识之法相也。

三六九

(杂语)密法不许三六九人同入灌顶坛。大日经疏四曰:一曼荼罗中不得同时为三人六人九人灌顶,盖如来密意,阿阇梨不释所由。

三六不共

(名数)佛之十八不共法也。璎珞本业经上曰:三六不共,一切功德。

三六异端

(杂语)小乘十八部之异计也。

三六独法

(术语)佛独具之十八不共法也。此十八之功德,不共通于二乘之人,故不共法亦谓之独法。寄归传曰:获十八独法号天人师。

三不失

(名数)佛之三不护,又名三不失。观音义疏下曰: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遍应一切,亦名三不失,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

三不成

(名数)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三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为遍界秽土..

三不能

(名数)唐嵩岳之元圭,于佛立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万法之智也。二、知群生之性,穷亿劫之事也。三、度无量之众生也。三不能者:一、不能灭定业也。二、不能度无缘也。三、不..

三不护

(名数)大乘义章十九曰:如来之三业,纯净离过,不须防护,名为三不护。诸罗汉之三业虽净而常须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故立三不护。法华经药草喻品曰: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文句七曰..

三不三信

(名数)梁昙鸾就念佛者立三不三信:一信心不淳,二信心不一,三信心不相续。是曰三不。反之则曰三信。净土论注下曰: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

三不善根

(名数)贪瞋痴之三毒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智度论六曰:闻三善则喜,闻三不善则不欢喜。

三不坚法

(名数)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二、命不坚,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三、财不坚,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

三不净肉

(名数)与三净肉相反。见为我所杀者。闻为我所杀者。有为我所杀之疑念者。持戒之比丘,不可食此三种之肉。

三天

(术语)佛教立三身,婆罗门亦立三身。中论疏曰:明三天者,是彼家三身。自在为本,如内法身。应为韦纽,如内应佛。韦纽脐中化为梵天如化佛也。此与佛教之三身稍异,其三天即三神一体观,由于时..

三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

三分家

(流派)立心识三分说(即立见分,相分,自性分)之流。陈那所立。与四分家皆为唯识之正流。

三分科经

(名数)晋道安,初科节诸经而立三分。及后亲光之佛地论来,果有三分之说。由是诸经皆科三分:一、序分,起本经之由序因缘也。中有通序别序之二。通于诸经曰通序,局于本经曰别序。二、正宗分,..

三心

(名数)一、至诚心,真实愿净土之心。二、深心,深愿净土之心。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所修之功德,愿求往生净土之心。具此三心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