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舟观月

(杂语)宗镜录曰: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者见月不移;是谓此月不依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并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

三佛

(名数)法佛报佛化佛也。即三佛菩提等。【又】太平之佛鉴禅师慧勤,龙门之佛眼禅师清远,天宁之佛果禅师克勤。此三师为杨岐派第三祖,五祖山法演之法嗣,称为杨岐之三佛,又名演门之三杰。释门..

三佛土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

三佛子

(名数)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凡夫为外子。二乘为庶子。菩萨为真子。贬二乘而褒大乘家之名也。见华严疏。

三佛身

(名数)唯识论所明之三身也。

三佛陀

(术语)Saṁbuddha,译言正觉者。

三佛性

(名数)佛性虽常住不变,然为他修证,分三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三恶之众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

三佛顶

(名数)谓发生,广生,无量声之三佛顶也。分掌如来三部之德。大疏谓发生白色(息炎),广生黄色(增益),无量声赤色(降伏)。

三佛语

(名数)佛之说法,有随自意等三语。

三佛栗底

(术语)Saṁvṛti,世俗谛之梵语,旧师译为世俗谛。玄奘译为隐显谛。义净译为覆俗谛。隐显者,隐真理而显事相之义。义林章二末曰:此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

三佛菩提

(术语)法报化三身之佛果也。菩提以佛果而名。法华论曰:示现三种佛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故。(中略)二者报佛菩提,下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中略)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

三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法报应三身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

自性受用变化三身

(术语)法相宗所立之三身也。佛地论,取唯识论之名。是又开真合应之三身也。一、自性身,即上之法身。二、受用身,此有二。唯为佛与佛之境界。他菩萨不能见闻,佛自受用法乐之佛身。名为自受用..

法应化三身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报化三身

(术语)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为报身。以化猕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

三种身

(名数)台宗诸佛立三身:一、色身,为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为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实相身,是所谓..

三身业

(名数)十业道中身业之三种:一淫业,二盗业,三杀业。

三身三德

(名数)三身者法报应。三德者法般解。二者配对,则法身即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三身如来

(术语)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也。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