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身菩萨

(杂名)即如来之异名。传心法要下曰: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无愿解脱门

(术语)又云无作解脱门。三解脱门之第二。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造作之念之禅定也。

无识身三昧

(术语)金刚顶经一曰:阿婆颇那伽三摩地。同疏二曰:此经诀云:阿之言无。婆颇那迦者,识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应云无识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缘散乱等障。是一切义成就菩..

无觉有观三昧

(术语)新云无寻有伺三摩地。三三昧之一。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中间禅之禅定也。..

无觉无观三昧

(术语)新云无寻无伺三摩地。三三昧之一。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观三昧。二禅已上乃至非想地之禅定也。..

无体

(术语)无实之体性也,又无实体也。

无体随情假

(术语)二假之一。如外道凡夫妄执之实我实法,非有我法之实体,但为随自己妄情,而假说之实我实法也。

毳衣

(衣服)以鸟毛所织之衣也。真言家多着之。

毳衲

(杂名)唐裴休晚年,披毳衲,于歌姬院捧钵乞食。曰:不为俗情所染,可以说法为人。见癸辛杂识。

(术语)梵语Jā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一智

(名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为唯一佛智。即一切种智也。一相寂灭之相,种种之行类相貌皆知,名一切种智。此智观三谛,若言一相寂灭之相,即是观中道也..

四智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

菩萨所观四智

(术语)唯识论等破外道余乘实我实法之所执,且说阿毗达磨经四智成就菩萨之所观,举以略显于心外无有实境。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于一处鬼人天等所见各别。境若实有,则岂能如此随见者业力而转..

五智

(名数)密教所说,如来之五智也。于上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之一。

菩萨五智

(名数)一通达智,能觉梦而通达诸法之智也。二随念智,能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之智也。三安立智,能建立正行而使他修习之智也。四和合智,观一切法随缘和合之智也。五如意智,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

八智

(名数)证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证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

十智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证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证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

五海十智

(名数)诸佛如来对于五海而发十智也。五海者,一、一切诸世海。二、一切众生海。三、法海业海。四、一切众生乐欲诸根海。五、一切三世诸佛海。十智者,一无量无边法界智,是法智也,五海智非一..

十一智

(名数)于小乘所说之十智加如实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实正知而无挂碍之智也。是为佛智之总名。见大般若经三,智度论二十七。

二十智

(名数)台家约四教而明二十智。三藏教有七智、世智、外凡智、内凡智、四果智、辟支佛智、菩萨智、佛智是也。又通教有五智、四果智、支佛智、入空之菩萨智、出假之菩萨智、及佛智是也。又别教有..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