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论(Mahayana sastra)

Dachenglun大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大乘论是大乘佛学发..

大毗婆沙论(Abhidharma-mahavibhasa-sastra)

Dapiposhalun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全称《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玄奘译,嘉尚、大乘光等笔受。200卷。相传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弘护佛教,鉴于当时部执纷纭,人各异说,便请胁尊者在迦湿弥罗..

傣文大藏经

Daiwen Dazangjing部派佛教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大藏经之一。有三种不同的方言文字写刻本,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和傣绷文,其内容和其他文字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基本一致,也分律、经、论和藏外..

汉文大藏经

Hanwen Dazangjing汉译佛教典籍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最后汇集、编纂成藏,卷帙浩繁。编次的形成 据《隋书经籍志》和《历代三宝记》载:梁武帝萧..

六足论(Satpada sastra)

Liuzulun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六部论书的统称。该部基本典籍常被称为一身六足。一身指迦多衍尼子所著的《发智论》(异译《八犍度论》)。六足指《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

满文大藏经

Manwen Dazangjing汉文大藏经的满文选译编刻本。又称国语译汉全藏经或国语译大藏经。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根据汉文大藏经的编次和内容选出699部佛籍,译为满文编纂成藏。乾隆五十五年译编刻就..

上座部七部论

Shangzuobu Qibulun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七部论书,即《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法聚论》又称《法集论》,共分4章,提出122个阿毗达磨论..

西夏文大藏经

Xixiawen Dazangjing汉文大藏经的西夏文译刻本。始刻时间不详。元大德六年(1302)刻成,共3620余卷。据现有不完整的记录,先后共刷印140余藏,但今已无全藏可见,经版也毁损不存。现在各地发现..

小乘律(Hinayana vinaya)

Xiaochenglu佛教小乘戒律书的总称。又称小乘毗尼、声闻毗尼或声闻律藏、声闻调伏藏等。为修小乘声闻行者应该受持之戒律。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弟子们而制定各种规戒,随犯随制,逐步形成为律..

小乘论(Hinayana sastra)

Xiaochenglun小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又称小乘阿毗达磨、小乘阿毗昙等。相对大乘论而言。在小乘佛教兴起之后,各个部派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的教说进行了种种的注释、整理和组织,进一..

顿渐之争

dunjianzhizheng8世纪末吐蕃佛教内部不同观点的论争。顿,一作顿门,以汉地佛教禅宗僧人大乘和尚为代表。渐。一作渐门,以印度佛教僧人莲花戒(寂护弟子)为代表。据传双方约在792~794年间,分..

佛本之争

Fuobenzhizheng7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下半叶,吐蕃社会外来佛教与原有本教间的相互斗争。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大力提倡佛教,并遏制尊奉本教的各部贵族势..

结集(samgiti)

jijei佛教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即由佛教徒集会,对佛陀学说进行会诵。经过讨论、甄别、审核,最后用文字确定下来,成为经典。这种会议称为结集。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

老子化胡之争

laozihuahuzhizheng中国佛道之争的一次历史事件。简称化胡之争。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一度被视为黄老神仙术的一种;佛教也自附于黄帝、老子,以图与中国传统信仰相结合,得以传播。东汉后期,社会..

三武一宗禁佛

Sanwuyizongjinfuo中国历史上四次由封建帝王发动的禁止佛教事件。这四位帝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又称三武一宗法难。北魏太武帝禁佛 太武帝在位期..

沙门不敬王之争

Shamenbujingwangzhizheng中国佛教史事。佛教初传入汉地之际,沙门原不跪帝王,只是双手合十表示敬意,与中国传统礼制不合。到东晋南北朝时,佛教为朝野所崇尚,沙门不跪拜帝王与封建皇权和儒家..

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Shengmeiyushengbumeizhizheng中国佛教史事。人的形体死亡之后,精神消失还是继续存在,即神灭还是神不灭,本是先秦以来讨论关于形体与精神关系问题的一个主要论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与佛教..

阿底峡(Atisa 982~1054)

Aidixia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生于巴格浦尔(另说班加尔或比哈尔)。11岁在那烂陀寺从觉贤学习佛学,旋去王舍城跟密教大师阿缚都底波陀学习密法,尔后..

阿育王

aiyuwang佛教护法名王。亦译阿输迦。意译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生卒年月不详。在位年代约为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他继承并发展了父祖统一印度的事业,使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

安世高(约2世纪)

Ashigao佛教学者。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奉佛教,当其将即位时,出家修道,而让位于其叔。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