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法相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史略 创始人..

华严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史略 相传学统传承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该宗推戴杜..

净土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

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史略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

密宗

中国佛教宗派。亦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名。渊源 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密教盛行,其教典总称为怛多..

三阶教

中国佛教派别。又称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等。隋代僧人信行创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讦和封建王朝的禁止,传播300余年后,湮没不传。学说 三阶教把全部佛教依时、处、人分为三类,每类又..

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隋吉藏创立。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僧肇僧朗..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史略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

金陵刻经处

中国近现代编校、刻印、流通佛典的佛教文化机构。清同治五年(1866),佛教学者杨文会创办于南京。杨文会认为弘扬佛法,必须流通经典。于是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中国自唐末五代..

居士林

佛教居士从事宗教活动的团体。1918年创始于上海。1923年改名世界佛教居士林,聘谛闲、印光、太虚为导师。1926年居士林扩大规模,设讲经、皈戒、出版、图书、研究、宣传、利生等部,兼办各种社会..

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

佛教国际性组织。原名佛陀伽耶摩诃菩提会。摩诃菩提是广觉悟的意思,1891年5月创立于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创始人是达摩波罗,其目的是要收复、维护印度菩提伽耶等佛教圣地及在世界各..

三时学会

研究佛教唯识法相的学术团体。1927年成立于北京。1921年,韩清净等发起组织学术团体,名法相研究会,开讲《成唯识论》。1927年,据法相宗判教,将释迦一代教法分为有教、空教、中道教的三时教,..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成立于北京。该会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

中国佛学会

佛学研究团体。1929年成立。太虚为会长。该会原拟名为中国佛教会,后接受蔡元培建议,为便于吸收不信仰佛教但又从事佛学研究的人士参加,故定名中国佛学会,以区别于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成立..

中国佛学院(The Chinese Buddhist Academy)

培养中国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分设本科、专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

八大处

八大处统指位居西山一条支阜上的八座寺庙。 在支阜的东麓,环立着翠微山、平坡山和卢师山三座青峰。三山上下,四季 皆有美景,其问分布有八座古刹,人们遂以三山八刹十二景概括此处景物。 八大..

佛教年表(1000年-1578年)

十世纪本世纪上半叶,巴米扬佛教石窟陆续凿成。四川安岳孔雀场摩岩造像、四川安岳圆觉洞造像、陕西富县石泓寺石窟和阁子头摩崖造像、陕西黄陵寺等均于此时兴建。 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敦煌..

窥基(632~682)

Kuiji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即今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长安人。少习儒经,善属文。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出家,先住弘福..

莲花戒(Kamalasila ?~780)

Lianhuajie古印度佛学家。据藏文传记,他是那烂陀寺学僧,寂护弟子。762年寂护卒后,应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吐蕃,参与汉印僧人顿渐之争。汉僧大乘和尚立顿悟说,认为佛教徒不必经过长期的修持,..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