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经疏

Darijingshu《大日经》的注释书。有《本疏》、《大疏》、《无畏疏》等异称。唐一行撰。通行本为20卷。异本多种,卷数各不相同。崔牧在《大日经序》中说,一行在助善无畏译毕《大日经》后,重请..

法华玄义

Fahuaxunyi佛教论著。全称《妙法莲华经玄义》。与《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合称天台三大部。天台宗基本理论著作之一。隋智顗说,灌顶笔录。10卷(一作20卷)。以五重玄义详释《妙法莲华经》标..

观无量寿佛经疏

Guanwuliangshoufuojingshu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

华严经疏钞

Huayanjingshuchao佛教《华严经》的注释书。《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的会合本。唐澄观撰。80卷。原来二者各为单行本,明嘉靖间,妙明始收经入疏,收疏入钞,成《华..

景德传灯录

Jingdechuandenglu中国佛教禅宗史书。30卷。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道原撰。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名。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

六祖坛经

Luzutanjing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

摩诃止观

muokezhiguan佛教著作。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天台三大部。天台宗的基本理论著作之一。原名《圆顿止观》。10卷(一作20卷)。由智顗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出,弟子灌..

菩提道灯论

Pudidaodenglun佛教论书。一名《菩提道炬论》。为阿底峡集龙树、无著、佛陀跋陀罗各家学说大成之作。阐述佛教修习的总过程,强调修习佛法要依三士道的修行次第,循序渐进。修法者要通过发菩提心..

三论玄义

Sanlunxuanyi佛教著作。隋吉藏撰。1卷(一作2卷)。论述三论宗所依据的主要论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概要。成书于隋仁寿二年(602),系吉藏在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晋王杨广之请而作..

四分律行事钞

Sifenluxingshichao佛教戒律著作。全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称《行事钞》。中国佛教南山律宗的重要典籍。唐武德九年(626)六月,道宣于终南山丰德寺撰成初稿,贞观四年(630,一作贞观..

五灯会元

Wudenghuiyuan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

因明入正理论疏

Yinmingruzhenglilunshu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

肇论

Zhaolun中国佛教论书。1卷。后秦僧肇著。僧肇在世时曾撰佛教论文数篇,阐述般若义旨。南朝梁、陈之间,经人汇编成集,名曰《肇论》。内容 《肇论》取老庄之语命意遣词,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

禅宗语录

Chanzongyulu记载、辑录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以后历代禅师法语的书籍。大都为禅师口语,由亲随左右的门弟子随时笔录编集而成。举凡师徒传法心要、参悟验证、方便施化,诸方学士参学所得,并互相问答..

成实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成实宗。以传习、弘扬《成实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成实师。从南北朝到唐初的250年间,弘传的范围遍于长安、寿春、彭城、建业、洛阳、邺都、平城、荆州、广州、益州、渤海、苏..

地论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地论宗。以传习、弘扬《十地经论》而得名。其学者称地论师。从北魏到唐初,由于还没有传宗定祖之说,所以当时还不成为宗派。《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

俱舍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俱舍宗。以研习、弘传《俱舍论》而得名。其学者称俱舍师。弘传分新、旧两个阶段。原来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研究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相当隆盛,陈真谛译出《俱舍释论》,弟..

涅槃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涅槃宗。以研习、弘传《大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而得名。其学者称涅槃师。《涅槃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涅槃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

毗昙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毗昙宗。起于南北朝。以讲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而得名。其学者称毗昙师(阿毗达磨师)。说一切有部毗昙传入中国,为时颇早。东晋以来译出阿毗达摩论书多种,主要有前秦僧伽..

摄论学派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摄论宗。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无著造论,世亲作释。此论在北魏已由佛陀扇多..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