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

梵名 Sudhana-?resthi-dāraka。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阶段。据..

善趣

梵语 svarga-gati。谓由善之业因而趣往之所在,即指天界等。又称善处、善道。相对于恶趣(梵 dur-gati)、恶处、恶道。中阿含卷十二(大一·五○三上):“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以净天眼出..

善逝

梵语 sugata,巴利语同。为佛十号之一。音译作修伽陀、苏揭多、修伽多。又作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

善邻国宝记

凡三卷。日本临济宗僧瑞溪周凤撰。搜集中、韩、日三国交通之始,以迄日本后小松天皇明德三年(1392)之记事及往来之文书而成。卷中之部分记载,系后人加以追补者。续篇有续善邻国宝记一卷、续善..

善鬼神

指天地之善神,能护持佛法、拥护国土。包括梵天、帝释、地祇、龙王、十六善神等。为“恶鬼神”之对称。据金光明经鬼神品载,金刚密迹鬼神之诸王、散脂大将、禅那英鬼、紧那罗、阿耨达龙王、沙竭..

唤钟

佛堂六物之一。又称半钟、小钟、饭钟。形状类似梵钟而较小,一般高六十四至八十公分,悬吊于佛堂内,用以报知法会等行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挂于库里檐下之唤钟,于用饭时敲之,故亦称饭钟。此..

梵语su-manas。即心中适悦之相。为五受之一,称为喜受;又为二十二根之一,称为喜根。依俱舍论卷三载,初静虑、第二静虑及欲界等,其心悦之行相粗动,具有喜贪,称之为“喜”;第三静虑之心悦,..

喜受

梵语saumanasya-vedanā,巴利语 somanassa-vedanā。为五受之一。即于顺境,其心适悦之感受;为受心所(领纳对境之心所)各种作用之一。在欲界、初禅及第二禅中,凡与意识相应所起之心悦,称为..

喜多院

日本天台宗寺院。位于川越市小仙波町。山号星野山无量寿寺,别称北院。为日本天台宗八个檀林之一。相传系淳和天皇天长七年(830),慈觉大师圆仁所创。永仁四年(1296),得尊海之中兴,成为关..

喜舍

(一)梵语vyavasarga-rata。又称净舍、净施。谓欢喜施舍财宝。主要指为供养三宝而施给金钱、物品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二)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之第三喜无量心、第四舍无量心..

喜无量心

喜无量,梵语muditāpramāna,巴利语 muditā appamāna。四无量心之一。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系为对治四障中之不欣慰而设者。[大智度论卷二十](参阅“四无量”1777) p4901 ..

喜笑天

梵名 Krīdāpradosikā,巴利名 Khiddāpadūsikā。音译作几陀波屠。又作喜戏笑懈怠天、戏笑懈怠天。为天界之一种。此天之天众由于耽著于嬉戏,而自天界死没。长部经一梵网经(巴 Brahmajāla..

喜觉支

梵语prītisambodhyavga,巴利语 pītisambojjhavga。即得正法而欢喜。系三十七菩提分法中七觉支之一。又作喜等觉支、喜觉意、爱喜觉意。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生之欣悦欢喜。[杂阿含经卷二十..

禅林用语。(一)又作[口*歇]。指叱咤之声音。唐代以后,禅师常以大喝破除学人之谬见邪执,或发于言语思虑所不及之际。据古尊宿语录卷一载,百丈曾受马祖大寂禅师一喝,或即为用“喝”之起源。其..

喝参

禅林用语。禅林中,职位身分较低者,出于尊长之前时,报道伺候在此。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训童行条(大四八·一一二二上):“参头进前插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参!’众低声同云:‘不审..

喝火

禅林用语。喝呼警火之意。指禅林中,于夜寝前点检各寮,呼喝小心火烛。开福道宁禅师语录之偈颂(卍续一二○·二三九上):“夜深闻喝火号声。故经曰:‘即时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又据莹山清规..

喝食

禅林用语。喝,为唱之意。(一)禅林中,于僧堂行食事时,由行者向大众唱报斋食之类别及进食之方法。如唱“净粥”,即分配粥;唱“香汤净水”,即分配汤;又如于食毕,清洗食器后,则唱“折水”。..

丧服

指丧仪或守丧期间所穿着之衣服。即指孝服。出家人之丧服,在涅槃经及诸律中,均未见其制。但据释氏要览卷下送终服制条所载(大五四·三○七下):“白虎通曰:‘弟子于师,有君臣、父子、朋友之..

丧葬仪规

指对死者施以宗教性处理之仪式。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安葬遗体乃人类独有之行为,距今二、三万年之墓葬即为明证,此源于人类独具之宗教意识。如远古墓穴出土之陪葬饰品,显示当时已有灵魂及..

揞黑豆集

凡九卷。清代心圆居士撰,火莲居士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辑录指月录及诸家灯史所载宋代应庵昙华以下,至清代之茆溪行森,共收禅林缁素一四○人之本籍、略传,于诸..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