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幡

表示胜利之旌旗。若与敌人征战而获胜,则立胜幡。古代印度即有此风尚,故道场降魔亦树立胜幡,表示胜利。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大一四·五四九下):“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又用以表示胜战..

善见律毗娑沙

巴利名 Samantapāsādikā。凡十八卷。南齐僧伽跋陀罗译。又称善见论、毗婆沙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书为小乘律部五论之一,注释锡兰上座部所传之律藏。卷一至卷四叙述第一、二、三次经..

胜幡璎珞陀罗尼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旨在阐明除障法。内容叙述昔时释尊于喜乐山顶之天宫,为大梵王及观世音菩萨宣说胜幡璎珞陀罗尼,谓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能灭尽五逆重罪,获得大富贵。..

胜意生明

指摩醯首罗天(梵Mahe?vara)之秘咒。摩醯首罗天,为大自在天之异名,原系印度教所崇奉创造宇宙之最高主神,佛教视之为色界顶色究竟天之主。明,秘咒、陀罗尼之意。摩醯首罗天之陀罗尼能如其胜..

胜应身

又作尊特身。“劣应身”之对称。天台宗将佛之应身分为胜、劣二种,其胜者称为胜应身。此系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此身为藏、通、别、圆四教中通教之利根者(已彻见“不但空”之..

胜指

即食指。大教王经卷三(大一八·二二三上):“从自心起金刚宝印,安于灌顶处,以胜指自灌顶分手缠头系鬘。” p4862

胜方

即北方。大日经持诵法则品(大一八·五三上):“北面胜方住莲座,淡泊之心寂灾事。东面初方吉祥座,悦乐之容增益事。” p4859

胜方便

为殊胜方法之意,指称念弥陀佛号之法。大乘起信论谓,专念阿弥陀佛为胜方便,此法乃为内心怯弱,又缺乏亲近诸佛菩萨之胜缘者而设。又以称念弥陀法门具有入不退位之方便,故有胜方便之誉。大乘起..

胜果道

指趣向胜果之道,即望胜上之果而欲趣求之道。又称胜胜道、胜道。四果之中,除阿罗汉果外,其余三者皆有胜上之果可求,故得果以后必更趣求之,称为胜果道。如一来向、不还向、阿罗汉向等之向道,..

胜生严

为菩萨名。据大日经疏卷一载,胜生,为先生之义,即先觉悟“清净法”者之意;此菩萨于过去世时,觉悟清净之法而具有妙慧神力无尽之庄严,故称为胜生严。大日经悉地出现品(大一八·一七下):“..

胜义

梵语paramārtha,巴利语paramattha。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即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超越一切寻思之境相。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九、辩中边论卷..

胜义善

指无为之善法;即依真解脱(胜义谛门)之涅槃。又作真实善。系四种善之一,七种善之一。以涅槃安稳,于一切法之中,其体最尊,故独标为胜义善。亦即俱舍宗所称之“择灭无为”,法相宗所称之“六..

胜义根

又称正根。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指眼球、耳穴、鼻柱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以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知扶尘..

胜义空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系佛陀对于“胜义空”所作之简扼说明。谓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诸法,其生之时,法实无所从来;其灭之时,法亦无所离散。复说十二因缘法,谓无明缘行..

胜义简

因明用语。简,指简别语。乃因明对论中,立者(立论者)为避免论法上之过误,特别冠于宗(命题)或因(理由)、喻(譬喻)之自限语;此自限语系依照胜义或依照真理而作主张,故称胜义简。依此胜..

胜庄

唐代僧。新罗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游学我国,曾住于大荐福寺、崇义寺,研学唯识。其后师事圆测。所著成唯识论注枢要、成唯识论决、成唯识论要集、阿毗达磨杂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瑜伽师..

胜行

即殊胜之行为。据成唯识论卷九载,菩萨之修行分为福胜行与智胜行两种。若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加以分析,就全体而言,六波罗蜜皆属于福胜行,或智胜行;分别而言,布..

胜观佛

过去佛之一。为释尊所供养前世无量诸佛之中,于第三阿僧祇劫时最后受供养之佛。[俱舍论卷十八、正法眼藏供养诸佛] p4872

胜解

梵语adhimoksa,巴利语adhimutti。又作信解。心所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殊胜之了解之义。即于所缘之境起印可之精神作用(即作出确定之判断)。然有关胜解..

胜解作意

为俱舍论所说三种作意之一,亦为瑜伽师地论所说七种作意之一。作意,系指心有所警觉之精神作用。据俱舍论卷七载,凡与不净观、四无量、有色之解脱、胜处、遍处等之观法相应之作意,均称为胜解作..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