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化不失时

谓佛应众生之机而有十种不失时宜之教化。即:(一)成等正觉化不失时,指如来出现世间,既成佛道,随机应感,适彼时缘而起化导。(二)成熟有缘化不失时,指如来了知众生善根成熟,随时化度,皆令解..

十种方便

指修菩萨行者之十种善巧方便,此说出自旧华严经卷四十离世间品。新华严经卷五十六称为十种勤修。即:(一)布施方便,毫无悭吝,喜舍身、命、财而无求报之心。(二)持戒方便,持一切戒,心无染着。..

十种如来藏

系释摩诃衍论卷二根据大乘起信论所说之如来藏所别立之十种。(一)大总持如来藏,此藏总摄一切诸藏,无所不通,圆满平等,为一切如来藏之根本。(二)远转远缚如来藏,此藏无惑因、惑果,亦无觉因、..

十种有依行轮

有依行,为有可凭依之行业;轮,为摧破之义,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十种行业为:(一)具足净信,具足清净信心。(二)具足惭愧,具足惭愧之心。(三)安住律仪,摄身、口、..

十种行

又作坐禅人十种行。据解脱道论卷四行门品载,十种行即:(一)令观处明净,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饱不饥,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

十种衣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即:(一)拘舍衣(梵 kau?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 kau?eya)。为蚕丝(绢布)所制。(二)劫贝衣(梵 k..

十种见

指瑜伽师地论卷八所载之十种邪见。即:(一)萨迦耶见,意译身见。谓于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于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为我)、我所(即五蕴色身等)。(二)边执见,谓外道之人,于五蕴身见之..

十种见佛

菩萨修殊胜行,应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称为十种见佛。据华严经疏卷五十一离世间品载,十种见佛即:(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指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着涅槃,不着生..

十种依果

相当于十种功德。所谓依果,乃诸行依前起后,或相依各得增长,亦即相依之果。出自旧华严经卷三十六,谓菩萨修行菩萨乘,能得如下十种功德:(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菩提心。(二)善知识依果,善..

十种性

一切众生之种性分为十种。即:(一)凡夫性,指尚未求佛道之单纯凡夫,乃起种种异见,受五趣别异之性,故新译作异生。(二)信行性,指闻信善知识之教,如其教随顺修行者。此相当于三慧中闻、思二慧..

十种所观法

依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立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位,各有十种所观法。即:(一)十心(十住)位之十种所观法为:(1)厚集一切善根,如四弘誓。(2)修习无量善行,如四念处观。(3)善..

十种法行

梵语da?adharma-caryāh。乃十种有关受持经典之方法行仪。略称十法行。即:(一)书写,书写经、律、论,使其广为流通。(二)供养,乃尊敬有经典或有佛塔之所在。(三)施他,指为他人说正法,并施与..

十种空相回向心

十回向位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之菩萨,以一切善根观其所回向时,能了知十种无相。即:(一)了知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二)知一切法无有寿命,(三)知一切法无有作者,(四)悟一切法无补特伽罗,(五)了..

十种修三昧法

据大集贤护经卷五现前三昧中十法品载,十种修三昧法即:(一)摧折我慢,指修行者应先摧灭我见与憍慢之心,于三宝及一切众生皆起恭敬。(二)知恩念报,指修行者应知所受天地、父母等种种恩德,无时..

十种鬼

据楞严经卷八载,十种鬼即:(一)怪鬼,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二)魃鬼,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

十种得地三昧

菩萨修行所得之三昧。盖地之为德,博厚平静,无物不载;生育滋长,不自为功;包含摄受,周无量;于净于秽,皆无爱憎分别。菩萨修行,得其三昧,有似于地,故称得地三昧。据宝雨经卷三载,十种..

十种得戒缘

于小乘有部,得具足戒之缘有十种。即:(一)自然得,自然发得具足戒之意。指佛与缘觉发尽智时,无师自然得具足戒,不通于余人。(二)见谛得,又作见道得。入见道观四谛理时所得。即世尊成道之初,..

十种教体

教,指如来所说之一大藏教;体,即体性。谓十种教法之体。出自澄观之华严玄谈。即:(一)音声言语体,以语业为教体,即以佛之言辞论说为教体。(二)名句文身体,依事立名,名之众合为句,合众义成..

十种发心

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由发心不纯。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五载,十种发心即:(一)发地狱心,众生念念起贪瞋之心,造上品(作恶之时,于欲作、正作、..

十种善巧智

善巧,意为应众生之根机,善施以方便。华严经中载有十种善巧之智慧,即:(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四)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别佛法..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