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

(一)指经论之大体纲要。即一部经论中,初分大意,谈教起因由及其纲要;次有题号,解释名题;后始入文解释。摩诃止观卷一上(大四六·四上):“初释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法明眼论钞卷..

大意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大意”为童子之名,系佛陀过去世前身之一。本经内容叙述大意童子欲济助其国之贫,遂入海求宝,闻海底有明珠,欲抒海水而采之。天帝感其精诚,前..

大慈大悲

指佛菩萨济度一切众生之大慈悲心而言。即广大无边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摄受众生,拔苦与乐”之义,佛菩萨住于利他之心,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尤以佛更以无缘之大悲心而度化众..

大慈寺

位于四川成都。古称震旦第一丛林。创建于唐代,玄宗赐额“大圣慈寺”。多次毁于兵火,今所存者为清代之建筑。 p876

大慈恩寺

位于西安城南之古寺。又称慈恩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治(高宗)为报其母文德皇后之慈恩,故于进昌无漏寺(一说净觉寺)之旧址营筑该寺。寺分十余院,一千余间,庄严雄丽。寺成,太子..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凡十卷。唐代慧立撰,彦悰增补。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全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略称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藏法师传、慈恩传。本书为唐代玄奘大师之传记,初系慧立撰述,原为五卷,其后彦悰增..

大爱道比丘尼经

梵名 Mahā-prajāpatī-bhiksunī-sūtra。凡二卷。译于北凉,译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爱道受戒经、大爱道经。内容叙述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佛于迦维罗卫释氏精庐时,姨母..

大经

各宗派所指之大经各异,于天台宗,多指大涅槃经;于净土宗,乃指大无量寿经,对此而言,小无量寿经(即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一卷)则称小经;于密教,则多指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两经。 p874 ..

大义

(745~818)唐代僧。衢州(浙江)须江人,俗姓徐。二十岁出家,受具足戒。参谒洪州马祖道一,嗣其法。后住于鹅湖山,故称鹅湖大义。曾为德宗、顺宗说法。宪宗时,尝诏入内,于麟德殿论议,对答..

大义渡

指黄檗希运禅师为母引导之故事。黄檗,闽人,幼年出家,其母哀念而失明。黄檗参礼百丈,得悟后归省,母子虽相见,然互不相识。乡人告之,其母恍然追至福清渡畔,不幸跌溺。黄檗隔岸见之,不禁哀..

大圣世尊

为佛之尊号。佛为圣中之极、举世之尊。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上):“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 p875

大圣寺塔

位于江西信丰县城内孝义坊祝圣寺后。因于塔上发现木雕像铭文“大圣寺”而得名。此塔高约五十公尺,共九级六面。三面有真门,其余相间之三面则隐出假门。门上有平座及腰檐。底层檐脊之上为第二层..

大顿悟师

指东晋僧道生(355~434)。因道生发表顿悟成佛说,引起佛教界长期之论诤。其后,产生大顿悟义与小顿悟义之别,对后世禅宗、华严宗之影响极大。其主张小顿悟义者,人称“小顿悟师”,有僧肇、支..

大鼓

梵语dundubhi。法器之一。又称太鼓。即诵经、梵呗时所用乐器之一。印度自古即用之,有部目得迦卷八载,佛陀曾于逝多林为六大城比丘说法,击大鼓以集众。我国古代亦用于仪式、舞乐、军阵等。唐代..

大僧

沙弥仅受持十戒,称为小僧;相对者,受持具足戒之比丘,则称为大僧。又日僧最澄于显戒论卷中“开显大乘大僧篇”与“开显授大乘戒为大僧篇”中亦举出大僧之名,且谓其乃大小乘之通称。 p876 ..

大僧正

为我国古代僧官之最高位者。僧纲之最高阶位分为三种,三种中最上位之职位,称为大僧正。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敕命光宅寺之法云为大僧正,为此阶位之最早设置者。日本在天平十七年(745)始授..

大梦

比喻生死之境界。往生论注卷上(大四○·八二八中):“长寝大梦,莫知悕出。” p876

大种

梵语 mahābhūta。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梵 prthivī-dhātuh)、水大(梵 ab-dhātuh)、火大(梵 tejo-dhātuh)、风大(梵 vāyu-dhātuh)四种,故称能造之大种..

大精进菩萨

大精进,梵名?auraya,音译输罗野。又称勇猛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降三世羯磨会等各外院方坛南方四尊中第二位之菩萨。密号不退金刚,种子为 (?u..

大纲

即根本要义。法门之大义,譬如网之大纲;委细之教义,则譬如网之细目。法华玄义卷十(大三三·八○○中):“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纲目。” p879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