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絣

(物名)里脚部之布也。旅行时用之。又作行缠、胫衣、胫巾、俗呼脚绊,律云护衣、腨衣。

眼目

(譬喻)譬物之主要而言。圆觉经曰:是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文句记十上曰:以一乘妙行为眼目。

眼目异名

(譬喻)名虽异,其实同,譬之眼目,名异其实同也。俱舍光记一曰:一切与诸,眼目异名。同二十曰:性之与体,眼目异名。

眼见家

(术语)就眼根眼识而论,俱舍论二述为二家:一眼根观照色境,名为见,因此眼识能了别,名为识。谓见之用即在眼根,此名眼见家。一眼识依眼根而生,识能见色境而了别之为色。即见者识之用也。是..

眼根

(术语)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为扶尘根,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

眼智明觉

(术语)见道中智之别称。苦法智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智忍为明,苦类智为觉。见辅行五之四。

眼识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略三宝

(仪式)凡禅家讽唱之末,必有十方三世等语,此名略三宝。谓十方三世一切佛者,佛宝也,诸尊菩萨摩诃萨者,僧宝也,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法宝也。其鸣磬之法,十方一下,诸尊一下,摩诃般若一下,..

略戒

(术语)戒经有广略之二教,佛成道后十二年间,大众清净,无犯戒者,故未曾立一戒,唯说略偈总劝诫善恶,故谓之略戒,又云略教。十二年以后弟子行法渐流放逸,污清净之法海,因随缘制之,遂至有..

略念诵法

(修法)金轮时处仪轨说此法。是行者或旅行或多事不能行广法时,或其人之性为不好广轨者而说之也。其次第先以护身法清吾三业,次以小金刚轮之印明,成坛场,次结其尊之根本印,诵其明七遍,以加..

略教诫经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赞少欲知足,呵恶比丘之三种不善思惟。

移龛

(仪式)入龛三日后,移龛于法堂读经,是为移龛佛事。见象器笺十四。

无禁捉蛇

(譬喻)禁者禁制也,捉毒蛇有制法,应以铁杖先押其头,次以手捉其顶,不依此制法,卒尔捉蛇,则为螫死。是譬比丘无观智之制法,漫谈空理,放恣五欲也。出于阿梨吒经。止观二曰:淮河之北有行大..

蛇知蛇足

(譬喻)智度论十曰:如偈说,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黑蛇抱珠

(譬喻)喻众生业报之因缘不同也。智度论八曰:业报因缘各各不同。(中略)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

纳蛇于筒

(譬喻)譬禅定能正人之邪曲也。智度论曰: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正,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

比丘化为蛇

(传说)行事钞资持记下一之三曰:有比丘喜乐衣服,因病致死,后化为蛇来缠衣。

一蛇首尾

(譬喻)杂譬喻经曰:昔有一蛇,头尾自诤,头语尾曰:我应大。尾语头曰:我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应大。汝无此术。尾曰:我使汝去,故得去,若我不去,则汝..

蛇行

(譬喻)佛告诸比丘有蛇行法,何等为蛇行法?谓杀生手常血腥,乃至行十不善等。彼尔时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如是身口意蛇行已,向地狱或畜生之一趣。蛇行众生,谓蛇鼠猫狸等腹行众生,是名蛇..

蛇足

(譬喻)譬情有理无之妄见也。万善同归集五曰: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