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槃遮

(杂语)Budddhavāca,译曰佛说。观经嘉祥疏曰:佛陀此云觉,槃遮此云说,即佛说也。

佛陀蜜多罗

(人名)Buddhamitra,论师名。译曰觉亲。婆薮槃豆法师之师也。见婆薮槃豆法师傅。

佛陀跋陀罗

(人名)Buddhabhadra,一作佛驮跋陀罗,又作佛度跋陀罗。三藏法师名,译曰觉贤。译华严经。见梁僧传二,贞元录五。

佛法

(术语)佛所说之法,八万四千之法藏是也。胜鬘经曰: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又】佛所得之法。法界之真理是也。止观..

佛法藏

(术语)如来藏也,如来藏中藏恒沙之佛法,故名佛法藏,即真如之理体也。维摩经法供养品曰: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无量寿经上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净影疏曰:如来藏中,过恒沙法,名佛法藏。..

佛法寿命

(杂语)佛称戒律为佛法之寿命,谓戒律行于世则佛法不灭也。善见律一曰:毗尼藏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佛法死人

(杂语)谓小乘比丘,犯淫盗杀妄四重禁之随一者。以无忏悔救济之法故也,故称之为断头罪。止观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

佛性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

二佛性

(名数)一理佛性,不生不灭法性之妙理,名理佛性。二行佛性,大圆镜智等四智之种子,名行佛性。此中理佛性,一切有情皆具;行佛性,有具有不具,不具者永不成佛。是法相宗会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

三佛性

(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

五佛性

(名数)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法华文句十曰:佛..

佛性戒

(术语)一切众生具佛性,佛性无染,离一切诸过,随顺此佛性而制戒,名为佛性戒。又此戒能显现佛性,故名佛性戒,大乘戒之都名也。梵网经下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

佛性常住

(术语)涅槃经所说,有乘戒二门,乘门之所说者即佛性常住也。以见如来入涅槃而迷执为佛性无常,今化身寄于涅槃而说佛性之常住,法身之圆常,谓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就性而云佛性,就相而云如来,..

佛性真如

(术语)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佛性三摩耶

(术语)密教之戒法也。亦云佛性戒,三摩耶戒。

佛性不受罪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同佛性。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

佛性平等一乘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佛使

(术语)如来之使者也。法华经法师品曰: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即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佛所行赞

(书名)五卷,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以偈颂赞佛一代之所行。

佛所护念

(杂语)以名大乘甚深之经典,护持忆念,不滥开演者。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敬菩萨法,佛所护念。阿弥陀经曰: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